AI已深度渗透社会生活,重塑着人们的学习与工作方式。在高校校园,AI更是师生们日常不可或缺的“伙伴”。AI究竟给高校师生带来了哪些影响?麦可思研究院开展的“2025年高校师生AI应用及素养研究”,面向2971名在校大学生(含本科生2177名,研究生794名)及1073名高校教师展开研究,给出了最新洞察。
78%师生遭遇AI幻觉,学生更倾向“以技术制技术”
当生成式AI在输出流畅答案的同时,也埋下了隐蔽的认知陷阱。麦可思数据显示,近八成高校师生(在校大学生:79.2%;教师:77.1%)遇到过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存在错误或不符合事实的AI生成内容,即“AI幻觉”。
面对“AI幻觉”问题,人工查阅权威资料是师生共同的首选应对方式(在校大学生:57.4%;教师:57.2%),彰显对专业信源的根本依赖;调整提问方式是第二大主流策略(在校大学生:51.2%;教师:52.0%),体现主动优化交互的普遍意识;超三成师生选择减少使用存在问题的AI工具(在校大学生:35.5%,教师:32.6%),反映AI信任机制尚不稳定。数据同时也显示出师生群体的差异——学生更依赖技术验证:交叉验证多个AI工具的比例(42.7%)显著高于教师(32.0%),反映出该群体更倾向“以技术制技术”。
超六成学生陷入生成式AI学术争议困局
麦可思进一步分析发现,生成式AI已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深刻且多元化的影响。积极影响是主流,主要体现在深化知识理解(51.1%)、拓宽学习视野(48.5%)、增强学习主动性(43.2%)和提升学习效率(42.7%)等方面。然而潜在的负面影响也同时存在,尤其是技术依赖导致自主学习能力下降(37.3%)和学习质量下降的问题(24.4%)。
这种影响直接关联到学术诚信风险。麦可思数据显示,针对生成式AI使用不当可能引发的学术不端问题(如内容抄袭、数据造假等),85.5%的在校大学生表示存在担忧(其中“非常担心”17.1%、“比较担心”44.6%,“一般担心”23.8%);仅14.6%的学生担忧程度较低(“不太担心”10.8%,“完全不担心”3.8%)。
当下,争议风险已转化为现实困境:约2/3的受访在校大学生(65.9%)直接或间接面临AI学术争议风险,其中42.0%亲身经历过因AI生成内容引发的学术纠纷(如抄袭判定、作业扣分等),23.9%明确知晓同学遭遇类似问题。仅30.6%的受访在校大学生表示未遇此类事件,而彻底规避风险的“未使用AI群体”仅占3.5%。
面对生成式AI引发的学术风险,超六成受访的师生表示其所在学校有使用生成式AI的明文规定(在校大学生:67.8%;教师:60.4%),这些师生对AI使用规范的评价呈现高度相似:超四成师生(在校大学生:42.6%;教师:42.9%)认为规范仅能部分应对现实问题;约四成师生(在校大学生:43.3%;教师:38.1%)肯定规范基本能应对挑战;值得关注的是,逾一成群体(在校大学生:11.9%;教师:15.9%)认为标准滞后需更新。
为防范学术不端,不少高校启用AI检测工具。43.4%的教师认可该做法,但强调需平衡检测准确性与师生权益;25.4%的教师明确支持,认为其能有效维护学术诚信;24.3%的教师表示担忧,主要顾虑是可能导致误判或侵犯隐私;6.1%的教师不支持,主张应通过教育引导解决问题;另有0.7%的教师暂时无想法。
超八成学生担忧AI重塑职业,约五成师生学习AI技能
AI技术重构就业市场的背景下,超八成(80.1%)受访在校大学生坦言生成式AI将影响其未来职业选择,仅16.0%认为暂时无影响,3.9%尚未考虑该问题。
高校教师群体同样面临职业范式变革。超七成(73.6%)教师预判生成式AI将改变教师评价体系(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师德失范等)。面对生成式AI技术的袭来,受访教师明确将跨学科创新能力(57.9%)与学术伦理监督(56.9%)列为最亟须提升的两大核心能力。
关于生成式AI对教师职业稳定性的影响,受访教师态度呈现出不同的看法:占比最高的群体持谨慎乐观态度(38.8%),强调需主动适应技术变革;超过1/4的教师(27.0%)保持中立,认为影响尚不明确;另有16.2%的教师呈现非常乐观的倾向,聚焦于AI创造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存在担忧的群体合计占比17.9%,其中13.9%持比较悲观立场(预见部分职能被替代),4.0%表示非常悲观(忧虑职业价值稀释)。另有教师在开放选项发出“教学内容早就该换”的革新呼声,折射出深层改革诉求。
而这种主动适应意识正驱动师生同步进化:当前约五成高校师生已投入生成式AI技能学习(在校大学生:48.9%;教师:50.0%),超四成明确学习计划(在校大学生:40.2%;教师:41.1%),折射出教育主体应对技术洪流的集体行动力。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