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 日,360 集团正式宣布纳米 AI 完成品牌焕新,升级为“多智能体蜂群”。这标志着纳米 AI 成为全球首个真正迈入L4级别的智能体系统,颠覆了以往智能体的工作范式 —— 它实现了智能体从“单兵作战”到“群体协同”的物种级进化,成为 AI 生产力迈入 “成果交付时代”的关键跃迁节点。
从 L1 到 L4:智能体的四次物种进化
纳米AI多智能体蜂群出现之前,智能体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
——L1聊天助手,本质上是聊天工具,擅长提建议或提供情感陪伴,属于“玩具级”智能体,比如GPTs。
此时的 AI 尚处于“单向响应”阶段,更像是被动输出信息的“对话窗口”,远未触及 “解决问题” 的核心。
——L2低代码工作流智能体,以低代码模式搭建的工作流智能体为代表,已经从“玩具”进化为“工具”,但交付的是半成品工具而非最终产物。
——L3自主规划智能体,具备推理能力的智能体,比如首发版的Manus、比如目前纳米AI中的5万+ 垂直专家智能体,包括深度研究智能体、购物智能体等。
他们单兵作战的能力很强,可以看作一位领域专家。它们首次实现了“单领域深度推理”,能够针对特定任务进行多步逻辑推演,甚至调用工具完成定向目标,但受限于技术框架,面对跨领域复杂问题时,仍会因缺乏协同规划能力而陷入瓶颈,无法实现多层级思考下的全局优化。
当单智能体的能力边界难以突破复杂任务的层层壁垒时,纳米AI独创的L4级别智能体应运而生,纳米AI的产品能力从「超级智能体」升级为「多智能体蜂群」。
多智能体蜂群能实现多个智能体拉群组队协作,像搭积木一样,把不同专长的推理型智能体组合为人服务。到 L4 级智能体蜂群,就像人类雇佣了一个团队在工作,甚至可以随时扩展这个团队的规模,实现能力的无限扩展,从而帮你拿到结果、达成目标。
纳米 AI破解多智能体协作的技术密码
虽然AI领域不乏智能体,也可见“多智能体”搭建的尝试,但在技术路径上仍然面临很大挑战。
实测证明,在目前流行的多智能体技术框架下,无法解决任务分配、参数传递、上下文管理等问题,实现有效的团队协作。单个智能体成功率如果达到九成,5个智能体协作的成功率甚至要降至五成以下。多步骤工作流里的错误率,是以指数方式复合叠加的。每一步95%的可靠性,跑20步,成功率就只剩下仅约30%。
上述问题不解决,多智能体协作将陷入“三个和尚没水喝” 的困境,1+1效果远远小于2。
为此,纳米AI独创了全新的「蜂群协作框架」,多个推理型智能体可以灵活拉群、多层嵌套、组队协作完成复杂任务。该技术主要在两大方面领先行业:
第一,实现多个智能体灵活拉群、多层嵌套、组队协作完成复杂任务,让他们像蜂群一样紧密协作。这不是一个 Agent 单打独斗,而是多位 “AI牛马”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同时上阵,效率和交付结果能力飙升。
其次,升级后的纳米AI成功实现「多智能体蜂群」的灵活配置,可单蜂群作战,也可以组成蜂群方阵。面对用户提出的各类新任务,还能随时变换阵形。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可以理解为,纳米AI的L4蜂群既是L3专家的协作枢纽,让垂直智能体像精密齿轮般咬合联动;更能成为超级集群的协作网络,串联起多个蜂群形成合力——从单领域深耕到跨体系协同,每一次组队都是能力边界的拓展,每一层叠加都指向更高效的成果交付。
截至目前,纳米 AI 中已有超过 5 万个 L3 级推理智能体,单兵作战能力超强。在纳米,通过自然语言就可以设计、搭建推理智能体,人人都能搭建自己的Manus。在蜂群框架下,我们让这些智能体组合成 L4 团队,在一套指挥系统下,目标一致、步调一致执行任务,每个角色在团队中的作用都能发挥到极致,最终完成超长的复杂任务,比如制作一个长达10分钟的电影级大片。
目前纳米 AI 智能体蜂群已实现连续 2 小时执行超 1000 步任务不中断,消耗 token 超 2000 万。
纳米AI多智能体蜂群能力如此强悍的秘诀,在于其拥有行业领先的多智能体蜂群引擎,这是多智能体蜂群能够支持无限工具调用、无限上下文长度,可以执行无限步骤超级任务的核心。
目前纳米 AI 已上线 10 + 类多智能体蜂群,涵盖视频制作、内容创作、行业研究、电商带货、旅行规划等多个场景,这些多智能体蜂群由每个行业的业务专家主导定制,更懂你,更实用。
来源:360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