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5年7月29日),一条消息在我的朋友圈刷屏了:中国出品的短剧《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做保洁的我》火爆北美市场,三个月内狂揽1.5亿美元收入,成为国内互联网“文化输出”的又一重大战果云云。我的几位长期经营出海业务的朋友看了非常兴奋,今天一大早就忙着问我“要不要一起做面向北美的短剧出海”,争取半年内拿出几个类似题材的作品。他们似乎是严肃的。
可惜当时我在睡懒觉,醒来的时候,已经辟谣了:《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做保洁的我》(或类似名称的短剧)并不存在,美国所有社交媒体平台或短剧平台均找不到,网传片段均为AI合成,网传出品公司和演员均已宣称与此无关。同理,一度被宣称在美国火爆的短剧《与特朗普离婚后,我分到了半个美国》也不存在,网上找到的所有片段或截图均为AI合成。
其实,早在辟谣之前,我就觉得这个消息不太对头:美国人恶搞自己的总统、公众人物,可谓花样百出,从电影到短视频,各种形式、各种套路几乎被穷尽了。就拿电影来说,去年的《飞黄腾达》以及四年前的《不要抬头》都十分辛辣且露骨,围绕它们的短视频二次创作也很发达。但凡你刷过YouTube上的那些奇思妙想的恶搞视频,就很难想象,美国人还会欣赏什么“爱上白宫保洁”“离婚后分到半个美国”之类的烂梗。短剧出海公司不去做这些题材的短剧,恰恰体现了它们是熟悉美国消费者的。
那么,为何如此荒诞不经的传闻,能够席卷全网,引发许多媒体不分青红皂白的转发,乃至骗过了一些互联网专业人士和投资人呢?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孤立现象。所谓“白宫”题材短剧的火爆,与前几年传闻的“中国网文在欧美爆红”,以及“国产影视剧反攻海外市场”一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宏大叙事:发源于中国互联网的、工业水平较低、聚焦于夸张和玩梗的文化产品,能够对欧美市场构成所谓“升维打击”。
没错,是“升维打击”,不是“降维打击”。所谓“降维打击”,是指用高超的工业水平、较高的完成度、领先的审美水平、创新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居高临下地占领低线市场;所谓“升维打击”,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以低成本、非工业化乃至落后的方式去占领高线市场。问题在于,“升维打击”真的存在吗?很多人坚持宣称,它是存在的,范例就是几年前的国产网文出海,以及正在进行的国产短剧出海。
问题在于,上述两件事情虽然是真实的,但其影响力和商业成就被严重高估了。先说网文,这个比较容易说,因为网上公开的信息很多,作为上市公司的阅文集团以及相关主管部门都披露过很多数据:
截止2024年11月底,起点国际的累计海外访问用户为3亿,累计翻译上线约6000部中国网文(含AI翻译)。
根据《2024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2023年中国网文海外市场营收规模为43.05亿元,请注意这个数字不仅包含阅文平台。
东南亚是中国网文出海最大的市场,其次才是北美,尽管北美曾经在2023年以前位居第一。
国产网文改编剧集确实有在欧美主流平台上映的案例,例如《庆余年第二季》《全职高手》,但是数量仍然较少。
总而言之,中国网文在海外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商业成就,但这种成就是有限的,具体到欧美发达国家就更有限了。我们在国内媒体上看到的所谓“欧美读者喜欢看中国爽文”、“国产网文改编爽剧让欧美观众欲罢不能”,其实只是一些小范围的特例。就像许多中国观众爱看泰剧、韩漫,某些主流平台甚至设有泰剧专区和韩漫专区,可是稍有常识的人就不会觉得泰剧和韩漫是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的主力产品。
有人会说:“脱胎于国产网文‘无限流’的《鱿鱼游戏》,以及‘重生流’的《财阀家的小儿子》,岂不体现了国产网文的巨大影响力吗?”可惜这影响力只是间接的。无限流也好,重生流也罢,只是一个类型创意,而众所周知,创意是不值钱的,基于创意完成作品才值钱。如果有人一定要把《鱿鱼游戏》也算成中国网文出海的成果,那么算我没说。
至于短剧,其出海的战果要更大、更快一些,并且确实与AI出海一道,构成了近年来互联网出海的两大增长赛道。虽然短剧出海赛道尚未有上市公司,但市场上公开的统计数据还是很多:
根据SensorTower统计,2025年一季度,海外主流短剧应用的内购收入规模为7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贡献了49%。
截止2025年3月底,海外短剧应用的累计下载次数达到9.5亿次,注意这是累计数据,不代表活跃用户数据。
ReelShort的月活用户约为5500万(2025年一季度),DramaBox为3000万(2024年四季度)。此外,主流平台还有GoodShort等。
上述数字确实很大,但还不够大。要知道,2024年国内短剧市场收入规模已经达到500亿元左右,市场预期是到2028年突破1000亿元。虽然海外尤其是美国短剧市场增长很快,其收入规模却仍然很难与中国相提并论。与其他流媒体内容形式相比,短剧在欧美还只是一个新兴品类——欧美的长视频市场、中短视频市场都是千亿美元级别的,短剧要想达到类似规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熟悉全球短剧市场形势的人,会迅速发现所谓“《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做保洁的我》三个月内在北美狂揽1.5亿美元”这一说法的荒谬:整个美国的短剧市场季度收入才3.5亿美元,一部短剧就占了40%多?由此可见,那些迫不及待地转发此消息的媒体,大部分都没有对短剧市场进行哪怕最基本的研究。或许在它们脑海中,美国短剧市场的规模已经跟中国差不多了……
更重要的是,所谓“升维打击”的逻辑,到底存不存在呢?我的观点很简单:在内容产业,不存在单方面的“降维打击”,更不存在单方面的“升维打击”。在广阔的美国网络视频市场,Netflix这样全面工业化的长视频平台过得很好,YouTube这样的兼具工业化和PUGC属性的中长视频平台过得很好,TikTok和Reels这样PUGC的短视频平台过得很好,ReelShort这样的短剧平台过得也不错。这就是一个健康的内容消费市场应有的样子,不同人群、不同场景,各取所需。如果有一天北美短剧市场也发展到了几百亿美元规模,那大概率不会来自对传统中长视频内容的“挤压”,而是体现为全新的需求创造。
我还想进一步指出:不仅在不同内容形式之间,不应存在单方面的“降维打击”或“升维打击”,在同一种内容形式内部也不应存在。就拿国产游戏来说,号称3A单机大作的《黑神话:悟空》成功了,《无尽冬日》同样成功了,而它们的成功均不影响《王者荣耀》《原神》《蛋仔派对》……的继续成功。不同工业水准、不同商业模式、不同玩法的游戏,本身的核心受众就不一致,此其一;哪怕是同一群受众,同时玩3A单机大作和氪金小游戏的也不在少数,此其二。至于电影行业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很多人热衷于编造和传播所谓“升维打击”逻辑,除了因为这种夸张的说法容易吸引流量之外,还因为它提供了一种高度简化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不研究产品本身、不做正确的市场调研,仅依靠一套简单的逻辑包打天下。如果真的这么简单那就好了!那么世界上的亿万富翁肯定数不胜数,创业成功应该是很轻松的事情。不过话说回来,人人都能成功,好像就意味着人人都没有成功,好像跟现在的区别也不大……
附带说一句,我倒真想看看有没有人会把《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做保洁的我》以及《跟特朗普离婚,我分到了半个美国》给拍出来。我相信它们不会在美国取得太高的收入,可是它们的具体表现会如何呢?能不能引发美国主流媒体的注意,乃至贡献一些社交网络热梗?希望经验丰富的短剧大佬,能够稍微投入一些预算,做这个商业和社会双料试验,相信会对大家颇有帮助!希望有一天真能看到这两部短剧,不管拍的多烂,我都会付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