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成受访者对开源AI收益持乐观态度,但存安全风险担忧
创始人
2025-07-29 18:43:20
0

受访者选择开源人工智能(AI)是因为“具有更低成本”(56%),且“更容易部署”(47%),选择闭源AI的一个最大理由是“能更好控制安全风险”(43%)。由此可知,开源模型的核心吸引力明确指向经济性与实用性,而闭源模型的核心竞争力则更多聚焦于风险控制。

中国开源参与者选择开源AI或闭源AI的理由。

这组调研数据和发现,出自近日发布的《开源人工智能:合作的价值与未来》研究报告。该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阿里研究院联合组成的课题组撰写而成。

7月25日,该研究报告在上海发布。

报告认为,以Qwen、DeepSeek为代表,中国的开源AI正在带动国内人工智能的迭代创新与普惠应用,同时也为国际社会贡献了“中国智慧”,打开了全球合作的新空间。

中国AI开源项目数量全球排第四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贾开是这份报告的主要起草者之一,从博士论文阶段就开始研究开源治理问题。他告诉南都·AI前哨站,把代码等数字知识开放出来以促进创新,是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思路,而这一规律延续到了AI时代;AI独特的技术发展和生态演化规律,使其开源引发了与软件开源完全不同的新问题。

贾开注意到,从2024年下半年以来,AI技术演化出现了一定的停滞或困境,而开源打破了这一困境,并正在成为AI重要的发展模式,特别是中国的开源AI发展非常有代表性。“但总体而言,当前研究对开源人工智能的演化逻辑、治理改革等的研究还不多,且争议非常大,所以我们想做这个报告。”

根据报告,开源人工智能是指将人工智能相关的软件、工具、框架、模型、数据集等过程性要素公开发布,已使用户能够使用或再开发的人工智能技术生产与应用模式。

报告书里了中国开源AI的发展概况,称在开源浪潮中,以Qwen、DeepSeek等开源模型为代表,中国开源AI发展尤其受到国际关注。根据斯坦福大学《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来自中国的AI开源项目数量占比仅次于美国、欧洲、印度而排名第四。

从国内来看,当前中国开源AI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丰富生态。一方面,开源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利益相关方的基本共识,诸多主体都选择将其模型开源,由此形成了多维度、多领域、多层次的人工智能开源技术体系;另一方面,中国开源AI已形成较完善的社区生态系统,涵盖数据、算力、模型等多个维度,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开源生态提供了有效支撑。

报告总结了支撑中国AI开源生态蓬勃发展的四点经验:以可及性为目标、以公共性为准则、以包容性为方向、以安全性为底色。

具体到可及性,报告提及,借助平台赋能,AI开源帮助普遍提升公众的模型使用能力,任何人都可以最为便捷的方式学习模型、使用模型、“游戏”模型。普惠可及、让模型“RUN起来”,成为中国AI开源生态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

开源不够、风险担忧阻碍开源AI发展

为了解中国AI开源参与者的看法,报告课题组联合魔塔社区(ModelScope)发起问卷调查,从7月14至7月19日,在魔搭主页与开发者联盟群进行推广,共计收到1136份有效回答。

贾开告诉南都·AI前哨站,从全球来看,关于AI开源的调研问卷都不太多,特别是主要呈现中国开源AI观点与认知的问卷还没有。考虑到中国开源AI的重要性,课题组认为特别需要更多的研究与展现,为此发起了这份调查——“这应是第一份体现中国AI开源参与者观点与认知的调研问卷”。

问卷数据显示,70%受访者进入开源AI社区的原因是,“认同开源理念,认为AI技术应该开源开放”,其次是“有助于更便捷地使用模型”。问卷进一步提出了六点开源对AI发展的价值,全部都得到超60%开源参与者的支持和肯定(选择“有时”或“很大”)。

受访者对开源AI发展价值的看法。

具体而言,在高度支持(选择“很大”)这一选项上,“开源有助于提升安全水平”(28%)、“开源能降低成本”(34%)这两点的选择比例低于“开源能促进创新效率”(42%)、“开源能满足多元需求”(41%)、“开源有助于缩短市场化时间”(40%)、“开源有助于促进用户规模”(38%)等。报告认为,这也反映出参与者对开源能在多大程度上实质性降低成本存在更现实的考量或更弱的信心,现实中模型工程化与应用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成本挑战依然突出。

这份问卷还询问了参与者关于AI开源的实际收益问题,即在开源上的投入在多大程度上已经转化为实际收益。结果显示,中国AI开源社群参与者总体上呈现乐观态度,近80%的人认为至少在短期内会有实际收益。

受访者对开源AI价值是否已实现的看法。

具体来说,受访者中认为“略有收益“的占比最多,为34%;认为“已经有重大收益”的占比为15%,认为“几乎没有增加,但预计在短期内会有”的占比为31%,另有20%持相对悲观态度。报告指出,总体来看,开源AI的价值还处在实现过程中,未来仍然“任重而道远”。

至于阻碍开源AI发展的因素,受访者中认为“开源AI存在未知安全风险”和“开源的程度和范围不够”的占比分别为37%和36%,还有的受访者担心“开源不能得到长期支持”(26%)、开源存在合规风险(23%)。

受访者对采用开源AI最大阻碍的看法。

问卷列举了关于开源AI未来演化的六种预测,其中 “开源AI的安全性水平将越来越高”、“开源AI将成为行业标准”的“中立”者占比均为30%,多于其他四个选项,这表明中国开源社群对安全性和行业标准的发展,还相对存有一定疑虑或不确定性。

基于以上分析,报告提出了发展负责任开源人工智能的行动倡议:

1、鼓励人工智能开源的研究宣传,在人工智能时代继续发扬开源精神、促成社会共识。

2、支持人工智能开源的行动改革,以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律为依循完善开源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3、重视人工智能开源的安全风险,把安全意识融入开源精神,以安全治理的体系改革提升开源生态的安全水平。

4、拓展人工智能开源的边界范畴,关联技术与更广泛的社会产业领域,激发“人-机”合作的巨大潜力。

5、释放人工智能开源的影响意义,在开源人工智能时代催化多维度合作机制,形成共建、共生、共享的合作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大模型开源与闭源之争,一直备受业内关注。在近期的一次公开演讲中,零一万物CEO、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提到,中国两大模型DeepSeek和Qwen都选择了开源路线,而美国最好的模型仍在闭源。开源模型让中国优秀大模型能进一步普惠全球,未来一定会在全球大模型创新生态中带来巨大的红利。

如何看待开源与闭源之争?贾开认为,二者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都是人工智能发展所需的模式。从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了开源,美国模型开源的数量也在增多,甚至OpenAI一度承认在开闭源路线选择上出现了错误。

放眼未来,贾开认为,开源和闭源将同步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AI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的复杂生态。“关键的问题可能不是到底选择开源或闭源,而是我们能不能解决AI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能不能真正使AI的价值释放出来。”他说。

贾开还告诉南都·AI前哨站,AI的发展也涉及地缘竞争问题,因此综合考虑,他认为应该更突出开源AI的发展与治理研究——“因为开源会打开新的合作空间和机遇,而这在当前是更为需要的。”

出品: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李玲 发自北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京冀暴雨亲历者:徒步三四小时到... 据央视新闻,7月28日晚,国家防总针对京津冀,升级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水利部将京冀洪水防御Ⅳ级应急...
加快构建贵州现代化产业体系 增... 转自:贵州日报铜仁市万山区万仁汽车总装车间内,工人正在组装电动车。尚宇杰 摄扫码观看《悟思想伟力·看...
李鸿忠出席世界青年和平大会开幕...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记者陆君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29日在京出席世...
纽约期金涨超0.4%,纽约铜期... 格隆汇7月30日|周二(7月29日)纽约尾盘,现货黄金涨0.33%,报3325.34美元/盎司。CO...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进展 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省统计局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