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知识工作者的挖掘机,大幅提升教学与科研生产力。
——————————————
最近数十年以来,全世界的教学改革都在提一个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可惜,这个理论听起来好听、理论上也很正确
但如何落地,却是极难!
原因有如下几条: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只是一个教学理念,
方向很清楚,但具体路径很空洞
所以它并不能指导如何落地。
真正能落地的,是“教学设计方法”
而教学设计方法,
则需要科学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来指导
——在此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无疑最为重要、指导最强的学习理论。
然而,即便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也不能直接指导老师开展教学设计,
需要进一步落实到“具体教学设计方法”上。
最后,即便老师理解了建构主义、掌握了教学设计方法,
真正要想在某一节课、某个知识点开展有效设计,
仍然是相当困难的!
——教学即设计,甚至一个行当的设计都是很难的!
它不仅需要我们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而且要有丰富的经验、
还需要对此投入大量精力
才能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点。
这件事之所以难,从宏观上角度可以这样理解:
虽然理论、方法、路径都很清楚(假设老师都掌握了),
但“可能性”实在太多,
人类教师很难仅凭经验、和自己的头脑找到合适的可能性。
可以说,
“找到知识之间可能的连接”是人类不擅长的
但却是大模型拿手好戏!
——但凡学过王珏老师的AI课程的人,
应该对如下结论印象深刻:
大模型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
在全人类知识空间中,开展概率重组
因此,它有能力输出任何领域、或跨领域
在任何理念和条件约束下的
相关知识之间的可能的连接!
唯一决定大模型是否能输出高质量文本的
是我们如何提问!
一般来说,
那些“高级的”、“理论性强”的词汇
更容易使大模型输出高质量的文本。
那么,该如何向大模型提问,
才能获得“以学生为中心”的优秀教学设计呢?
王珏老师经过深入的学习理论研究、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
摸索出了一个提示词,
能使大模型输出非常精彩的、
完全符合建构主义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
教学设计方案!
如需要具体提示词,请到本公众号首页输入“以学生为中心提示词”获取。
以下举三个例子,有文有理有工,有中学有大学,便于大家参考、借鉴。
——————————————
第一个例子是一位初中语文老师,
针对鲁迅《故乡》,输入了如下提示词:
输入如上提示词后,AI首先针对“情境”开展了“深度思考”
王珏老师经常看到类似的案例,我感到:
光以下的思考过程,就足让很多老师感到“汗颜”!
学过我的《学习科学》课程、或对学习科学有一定了解的老师,肯定对“情境”的作用印象深刻:
它是思维加工的对象,必须是具体的、典型的,以适合学生加工
它需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与动机,因此一定是学生喜闻乐见、能引发学生兴趣的,
不过,要想在每次教学中都设计出恰当的情境
不得不说,难度是很大的!
因为人的能力真的是太有限了!
而AI对“情境”进行思考的词汇
“生动的情景”、“避免枯燥”、“熟悉且感兴趣”、
“结合当地”、有“代入感”等等,
恐怕超越了很多老师对“情境”的认知水平
也超越了很多老师的“情境创设”水平!
在对情境进行思考后,AI接着对提示词中“问题链”开展了深度思考:
为了读懂AI的上述分析,大家首先要理解:
为什么要设计“问题链”呢?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来说,
1、最好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主动加工”。
从这一角度来说,直接讲授并非最佳教学策略。只有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才能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深度理解。
2、从情境(或学生的旧知)、到新知的思维跨度往往较大,如果只提出一个直接了当的问题,学生往往无法加工。
此时可将一个大问题、拆成一系的小问题,每个小问题的解决都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小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学生顺着“问题阶梯(也是思维阶梯)”就可以完成对新知的“主动加工”。
在上述AI输出的文字中,沿着
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探讨变化原因-->联系实际
的几大思维环节,开展了一些具体的设计。
可以说,“情境+问题链”的教学设计方法,是非常科学、有效的,是符合建构主义的核心主张的,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开展主动思考。
——当然,如果老师认为某些设计过于理想化、难以实施,或者认为AI设计的情境还不够贴切、不够合理的话,可以通过对话让AI重新调整设计,或者自行修改设计以符合教学实际。
事实上,在使用AI的过程中,人类应始终处于“掌控者”、发起者、判断者、决策者的角色!
在HI+AI中(HI,Human Intellegence,指人类智能),人类永远不能让AI把自己完全替代,而是HI占主导、驱动AI干活,让AI激活、提升HI的智慧,最终使HI自身的思想水平、干活的质量提高。
在AI“深度思考”完毕后,紧接着就输出了如下具体的“情境+问题链”教学设计。
可以说,AI的具体教学设计同样极为精彩、到位,有很多设计是人类教师难以企及的:
大家只要稍微阅读一下,就能够感受到AI对问题链的设计,是非常合理的!
——仅仅是AI把问题链分为四层:“感知层”、“理解层”、“思辨层”、“迁移层”,其用词的准确性、问题设计的合理性,让人感到惊艳!!
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这就完全属于“创造”层次了!
学习科学研究都无比确定地告诉我们:
任何知识,如果它只存在于特定的情境或文本中,那么即便一个人能考100分,大概率也是以记忆为主的!要想知道一个人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必须要在一个陌生的情境中,重新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就是应用知识来“创造”一个全新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写作”——创作一段新的文本。
在教学设计的最后,AI还“贴心”地提供了设计思路、实施建议等,也有很高的价值:
——————————————
以下是一位高数教师,在“隐函数求导”一节,大模型所给出的“情境+问题链”设计(节选):
本段落就不做理论剖析了,大家可直接欣赏AI的教学设计、并给出自己的判断:
——————————————
第三个例子是一位高校医学老师,针对胸外科住院医生的实习生培养,要求大模型设计一个以《甄嬛传》为情境的肺癌治疗剧本
AI的输出震惊全场(以下仅为节选):
剧本名称:《紫禁“肺”语:华妃的风波》(The Forbidden Lung Whisper: Consort Hua’s Ordeal)
人物:华妃等(略)
场景:翊坤宫偏殿(临时诊疗室) / 太医院会诊室
【教学目标】
认识肺癌常见症状,学习如何根据病史、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和鉴别诊断(结合古代背景进行演绎)。
理解现代影像学在肺癌诊断中的核心作用(剧中用“望闻问切”和特殊描述替代)。
强调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诊断是金标准(剧中用“辨证求因”的深入探讨替代)。
剧本正文
第一幕:初探翊坤宫
场景:翊坤宫偏殿,布置素雅,药味弥漫。华妃斜倚在榻上,面色憔悴,不时咳嗽。刘太医令带着张、李两位年轻太医进入。
(翊坤宫内,气氛凝重)
宫女:(行礼) 刘太医令,各位小主请。娘娘近来咳嗽越发重了,昨儿夜里还咳中带血丝…
华妃:(强撑精神,语气不耐) 行了,知道了。刘太医令,本宫这咳疾,时好时坏,迁延日久,你们太医院到底有没有法子?
刘太医令:(上前行礼,沉稳地) 娘娘请宽心。微臣今日特带两位后进,一同为娘娘仔细诊脉,再行定夺。张太医,你先来。
张太医:(略显紧张,上前一步) 微臣遵命。(仔细为华妃诊脉,观察其面色、舌苔,询问) 娘娘,除了咳嗽、咳血,可还有胸闷、气短、或是午后低热、夜间盗汗之感?近来胃口、体重如何?
华妃:(皱眉) 胸口是有些发闷,动则气喘。胃口不佳,人都清减了不少。旁的…倒也还好。
张太医问诊的重点是什么?这些症状指向哪些可能的疾病?(肺痨、肺痈、肺积/癥瘕- 对应结核、脓肿、肿瘤)
如何进行初步的鉴别诊断?还需要哪些信息?
李太医:(在旁观察,低声对张太医) 师兄,娘娘久咳、咳血、消瘦、胸闷,需警惕肺部是否有实质性病变,非一般风寒可比。
刘太医令:(听闻,微微点头,随后亲自诊脉,并仔细听诊- 模拟胸部听诊) 娘娘脉象沉细略数,肺部听诊…(面向实习生)左肺下部气息似有阻滞,叩之声略浊。(面向华妃)娘娘,恕微臣直言,您这病症恐非寻常,需得细查深究。
华妃:(眼神一凛) 如何深究?
刘太医令:需结合娘娘所有症状体征,以及…(稍作停顿)必要时,可能需要借助一些特殊方法,更清晰地了解“病灶”的形态和位置。
【教学点2 & 3: 影像学与病理诊断的重要性(概念转化)】
刘太医令提到的“特殊方法”在现代医学中对应什么?(影像学检查如CT、MRI;必要时的支气管镜、穿刺活检)
在没有这些技术的古代背景下,如何最大程度地“接近”诊断?(依赖详细的体格检查、症状动态观察、经验判断,甚至可能提及一些失传或想象中的“透视”之法作为戏剧效果,但要强调其局限性)。为何“辨证求因”(明确病灶性质)如此重要?(关系到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
上一篇:AI与你:让AI放大你的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