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科技是广东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AI技术如何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数字技术+文物保护、大模型+创作内容生产还能碰撞出什么新火花?
5月27日上午,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与会嘉宾围绕“AI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主题,带来一场“文化+科技”的头脑风暴。
创作、文化出海、电商出海都含AI
AIGC到底能不能替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在论坛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回应称,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大潮中,AIGC模型在多模态理解、物理模拟、镜头运动、场景转换等多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已能够在镜头、场景层面对视频内容创作起到辅助作用。但在生成视频质量、内容真实性、故事叙述能力等方面仍有一定局限,无法完整、忠实地体现人类创意,但这些问题都可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AIGC在今后创造中,特别是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中,还会给我们更强烈的、充满想象的空间。”丁文华说。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则表示,人工智能是人类第一次通过云端去模拟的智能,就像水电一样可以购买获得,使得人类进入真正的进入AI平权时代。在这个时代可文化内容创作生产不仅供给量增大,创作效率、质量、创意都会得到相应提高。
在AI技术重构跨文化传播范式的当下,如何更好地将中国声音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特聘校长助理、计算与智能研究院院长张民发表认为,大模型、机器翻译是中国文化出海的重要工具和传播手段。目前,中国的电商出海、文化出海都离不开机器翻译。“技术不应消弭文化的独特性,而应成为让不同文化对话的桥梁。”张民说。
“广东造”助力敦煌文化数字化传播
文物不会说话,科技如何令它们“发声”?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敦煌研究院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的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在缅甸蒲甘他冰瑜寺的修复项目中,实现了中国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首次国际输出。
他在现场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200个洞窟图像拼接、169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形成超400TB数字资源,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与高效数字资产管理平台。
此外,敦煌研究院跟华为合作,用数字资源推出的飞天形象主题浏览线路,已成为莫高窟游览的新体验。
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通过应用高清的数字扫描、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新动态光照技术,实现了莫高窟数字藏经洞高精度的数字化呈现,项目还运用了云游戏技术,用户可以在数字世界中穿越时代,进入3D数字展厅。
未来属于“科技+人文洞察”创新者
科技如何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年年初,大量的海外用户来到了小红书,随着越来越多外文笔记出现在社区,很多用户开始在评论里留言要求赶紧上线翻译的功能。对此,小红书高级副总裁汤维维表示,小红书的翻译功能,远非简单的词典替换。当技术深植人文之心,边界终将化为桥梁。
“跨文化交流的翻译功能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未来属于把科技与人文洞察相结合的创新者。”汤维维说。
AI眼镜正在引领多项技术突破,开启多模态AI深度融合、穿戴式智能新范式等。灵伴科技集团副总裁宓群表示,AI眼镜不仅是好眼镜,也是好耳机、好相机、好助手。他表示将持续利用科技产品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怎么走?
论坛期间,围绕“从实验室到产业——科技文化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这一议题,与会嘉宾展开圆桌对话,分享各自观察与实践经验。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指出,在应对数字文化产品的内容落地与实际转化的挑战中,呼吁推动文化资源确权、建立协同开放的标准化机制,保障文化数据的合法流通,加快构建文化数据的新型生产体系。
“文化科技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企业若不涉足其中,将难以生存与发展。”利亚德集团董事长、总裁李军表示,更应聚焦文化如何落地、怎样实现产业化的问题。
“技术如果缺乏对文化的理解,会沦为形式展示。若想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就必须加快培养更多具有跨界能力的人才。”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认为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关键是“文化人才与科技人才的融合”。
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方面,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叶蓁蓁则认为无需过度担忧。在他看来,凡走得慢的公司会被淘汰,一定会有优胜者诞生。喜马拉雅副总裁屠琤认为AI技术发展进程中,技术伦理、商业化变现以及用户体验将成为未来需共同攻克的重要方向。
文|记者 王丹阳 詹淑真 沈钊
图|记者 王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