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与平等的思想观念迅速在中国大陆传播开来。除去由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所主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外,还有一群人受到了沙俄“十月革命”的启发,选择了另一条革命道路。他们的目标是推动中国走向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的法租界及浙江嘉兴的秘密场所成功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包括来自北京的张国焘、武汉的董必武、长沙的毛泽东以及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等,总共15人。正是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革命者,为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共一大成功召开后,许多参会代表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与照片,然而,有一个问题引起了历史学者的关注:虽然会议有15名代表参加,但为什么只有14人的介绍呢?那缺失的一个人究竟是谁?
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提出共产主义的理论后,这一思想开始在沙俄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与此不同,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国情: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抬头以及摇摆不定的资产阶级。要使共产主义在中国发展壮大,必然要考虑到中国特有的历史和社会状况。
因此,在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中共一大上,既需要来自中国各地的代表,也需要共产国际的帮助。特别是来自苏联的支持至关重要,正因如此,马林与尼克尔斯基两位苏联共产党代表的到来,成为中共一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唯一两位外国代表之一,马林的资料在历史中有着较为明确的记载,历史上广泛认可他为共产国际派遣到中国协助建立共产党工作的重要人物。然而,另一位代表尼克尔斯基却鲜有被记载。尽管他和马林一样,作为共产国际派遣的成员,具有较高的资历和经验,但在历史文献中,尼克尔斯基的名字几乎被遗忘了。仅有的几乎所有记载,都简单提到他在1921年替代了在中国的苏共党员维经斯基,担任了相关工作的职责。
因此,当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多学者试图追溯中共一大的历史时,却发现有关尼克尔斯基的信息极其匮乏。回忆起这位代表,出席中共一大的早期代表们仅能回忆起尼克尔斯基是个话少且为人和善的俄国人,言辞平和稳重,他在会上曾简短发言,谈论过共产国际及俄国共产主义的胜利,但除此之外,关于他本人的记录几乎无从谈起。
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内有党史研究人员开始探讨尼克尔斯基的相关资料,幸运的是,他们在中共一大的会议纪要中确认了尼克尔斯基确实是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参与了这次历史性会议,并且在会议结束后,尼克尔斯基还亲自完成了总结工作,并建议中国共产党向共产国际发电报,汇报会议进程与成果。
然而,由于尼克尔斯基的资料极为匮乏,调查的进展非常缓慢。直到1986年,一位学者在荷兰的文献中意外发现了关于马林的个人档案。马林作为与尼克尔斯基一同出席中共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他的档案或许能提供些许线索。通过对马林档案的分析,研究人员得知,1921年,共产国际派遣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前往中国时,特别要求两人做事必须商议后再行动,避免个人独断。虽然两人同为共产国际的代表,但在实际工作中,尼克尔斯基占据了主导地位。
马林的个人档案还透露出,尼克尔斯基被要求参加所有中国共产党的会议。从这些有限的资料中,尽管未能揭示太多新信息,但幸运的是,随着苏共中央领导的访问,中国学者请求协助寻找尼克尔斯基的相关信息。苏共中央领导听从了请求,并在返回后发布寻找尼克尔斯基亲属的消息,然而,最终仍未找到有价值的线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尼克尔斯基的追踪变得断断续续,直到2006年,俄罗斯学者在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中央档案室中终于找到了关于尼克尔斯基的资料。通过这些档案,我们得知尼克尔斯基的化名,真名为弗拉基米尔·涅伊曼·阿勃拉莫维奇。他于1889年出生在俄国一个普通家庭,早年曾在家乡的商店做过店员。当十月革命爆发后,尼克尔斯基被沙皇政府征召入伍,参与与共产党武装力量作战。幸运的是,他在革命者的帮助下逃脱,但失去了收入来源。之后,他不得不继续为生计而努力寻找工作。
然而,1918年沙俄封建势力复苏,与苏共发生内战,尼克尔斯基再次被强征入伍,但这次他决心不再妥协。在革命者的帮助下,他成功脱离了白卫军,加入了苏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成为了一名苏共党员,并从事党的军事情报工作。由于他出色的工作表现,苏共和共产国际都给予了他重任,将他和马林一同派往中国协助中国共产党建设。
完成任务后,尼克尔斯基返回苏联,继续从事情报工作。可惜,随着苏联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他被指控为反革命分子,最终在49岁时被枪决。尽管尼克尔斯基曾多次为自己辩解,但他仍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直到他去世多年后,苏共才为他平反,并恢复了他的名誉。
尼克尔斯基与马林一样,都是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党员。他们不远万里,带着对中国革命的深厚情谊,前来协助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这份珍贵的国际友谊,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