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也是他最后一次北伐。五次北伐的故事至此画上了句号,希望大家会喜欢。
第四次北伐的失败,表面上看似是因为李严的内乱,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蜀汉在军事上面对的种种困境,特别是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后勤支出。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提到的“今民穷兵疲”和“事不可息”的矛盾,揭示了他所面临的两难局面:一方面民众已经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北伐的任务却无法停止。
蜀汉的农业主要依赖四川盆地,这片大约2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物产丰富,土壤肥沃。关于蜀汉的人口,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许多人认为蜀汉的人口远超过史书上提到的94万,可能达到了数百万。东汉时期,益州的常住人口就达到了约700万,如果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乱,人口的剧烈下降是不现实的。在如此庞大的人口下,如何保障粮食供给成为维系政权的根本问题。减去民众的粮食需求后,剩下的粮食要支撑北伐,确实让诸葛亮面临巨大压力。同时,连续多年的北伐让蜀军的士兵身心疲惫,难以承受更多的战斗负担。
从公元231年到234年,诸葛亮连续三年未出征,借此机会进行必要的休整。其间,他做了两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一是让士兵们得以休息,恢复体力与精神;二是鼓励农民耕作,因为民众的生计关系到国家的根基。此外,诸葛亮还没有放松军训,继续进行军事演习,保持士兵们的战斗力。
公元233年,蜀汉军准备再次出兵。诸葛亮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开始将大量粮食运送到斜谷(褒斜道),为第五次北伐做好准备。褒斜道的通行条件相对较差,特别是陈仓被魏军重兵把守,原先的路线已不再适用,因此诸葛亮决定尝试这一新的路线。为了方便粮草的运输,他使用了流马——一种小型船只,利用水路进行运粮,这样既节省了人力成本,又能在一些干涸的地方使用大车运输。
此次北伐,诸葛亮决定与吴国合作,联合抗魏。为了保证魏国的军力不集中在西线,诸葛亮请求孙权出兵牵制魏军。孙权在自家利益的驱动下同意了此提议,派遣十万大军北上。吴军的主攻方向是襄阳,陆逊、诸葛瑾率兵进攻;而孙韶则攻打淮河东段。通过这次合作,蜀国得以安心集结兵力,准备进攻。
在蜀军出发之前,诸葛亮选择了五丈原作为主要驻地。这是一个地势较高的台地,背靠秦岭,正对着渭水,位置极为有利。此地距离魏国的重要城市长安不过120公里,是典型的关中平原,容易展开阵地战,因此对于蜀军而言极具战略优势。为了确保粮草问题,诸葛亮还在五丈原周围屯田,这不仅缓解了蜀军的后勤压力,还获得了民心支持。这样一来,蜀军的粮草供应问题得以部分解决,避免了由于运粮困难带来的更大隐患。
然而,蜀军的动静很快引起了魏国的警觉,魏明帝指示司马懿调集两万精锐兵力准备迎战。司马懿认为诸葛亮的军队主要集中在五丈原,而五丈原的防守坚固,他认为这场战斗对于魏国来说并不十分紧迫。司马懿的一大策略是尽量避免与蜀军正面冲突,保持战略上的优势。
然而,魏将郭淮并不如司马懿那样冷静,他担心诸葛亮可能会趁机占领北原,从而切断魏国关中的通道,影响兵员调动。为了防范这一威胁,司马懿迅速指派郭淮前往北原驻防,并最终成功击退了蜀军的进攻。
与此同时,蜀国的盟友孙权却在东线被魏军击退,这意味着魏国能够将更多兵力投入西线。对于诸葛亮而言,击败司马懿的主力显得尤为重要。诸葛亮几次挑衅司马懿,欲激其出战,但司马懿始终坚持不与蜀军交锋。为了激怒司马懿,诸葛亮甚至派人送去妇人衣物,司马懿表面愤怒,实则深知自己在政治上的立场,更不敢轻易出战。
最终,司马懿请求魏明帝派遣辛毗坐镇以示坚守。这一决策有效延缓了战斗的爆发,而诸葛亮却只能在五丈原等待战机的到来。蜀军的粮食资源逐渐匮乏,战局陷入了僵持。
诸葛亮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由于过度操劳和精神压力,身体日渐虚弱。最终,在蜀汉建兴十二年八月,54岁的诸葛亮因病去世,遗愿是葬于汉中定军山。诗圣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