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5月9日
文/潇湘倦客
1915年5月9日,这一天,北洋政府接受了日本最后通牒,同意签署《二十一条》。
这一天,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段永难洗去的耻辱。
日本东京的街头报童敲锣打鼓,庆祝“东亚胜利”;而在中国,从北平到湖南,从天津到上海,举国悲愤——有学生写血书,有女子断发明志,有青年自杀明志。
这是中华民族永不敢忘的日子。
而这场悲剧的序幕,早在1914年就已悄然拉开。
一战爆发,日本野心毕现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英、法、德、俄等列强卷入战火,中国被迫“中立”。
可中立只是自欺欺人,东亚战场随即波澜骤起。
当年8月,日本对德宣战,随即以清除德军为借口出兵青岛,占据胶州湾、胶济铁路和整个山东半岛。中国外交部惊觉此举不对,急电抗议,却被日本直接忽视。
更令人震惊的是,1915年初,日本乘列强在欧战泥潭中无暇东顾,悄然向中国提出《对华要求二十一条》。这份密电递交给袁世凯政府,分为五组内容,条条触目惊心:
第一组,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
第二组,扩大对南满和东蒙古的控制权;
第三组,垄断汉冶萍公司,控制中部钢铁命脉;
第四组,要求开放福建,不得对其他列强给予优惠;
最狠的第五组,要求中国聘请日人顾问,控制财政、警察、军事、教育,允许日本人自由购地建校——这是要将中国变成保护国!
当时的《申报》评论道:“此等条款,非侵略之极致,乃亡国之实相。”
列强冷眼旁观,袁世凯两难
面对这份赤裸裸的胁迫,袁世凯一边拖延“谈判”,一边将内容秘密泄露给英、美、俄等国,期待国际舆论施压日本。
但结果却令人寒心。
英美虽然表示对“第五组”有所不满,但并无实际行动;相反,英驻华公使朱尔典(Sir John Jordan)甚至劝袁“酌情接受,以免两国兵戎相见”。
原因无他——日本是协约国阵营一员,是对德战争远东的重要支点。倘若日本因谈判失败倒向德国,反而坏了英法布局。
正如《外交档案》中的英国备忘录所写:“若中国牺牲部分权益,亦属局部之损,然牺牲日本之合作,则全局难控。”
列强眼中,所谓中国主权,不过是交换筹码。
称帝野心,遮蔽初心
袁世凯明白《二十一条》的丧权之深,私下对亲信蔡绍基说:“此约一签,非但辱国,亦恐后世骂我。”
可他更清楚一点:只要得到日本支持,他的称帝大业就能成。
自1914年起,袁世凯便已筹谋恢复帝制。他指使军阀“请愿”,鼓动文人写文章吹捧“贤君归位”,操控舆论宣传“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
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许诺:只要接受《二十一条》,日本将在“政治、财政、军事上全力支持总统登基”,并暗示“天皇陛下乐见东方稳定”。
这番话,对袁来说不啻是天书。他内心早有动摇。
1915年5月7日,日本下达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答复。
5月8日,国务会议召开。陆军总长段祺瑞主张拒签、备战。但袁摇头叹息:“国力未复,奈何抗敌?”
更真实的考量,是他不敢失去日本的支持。
5月9日,清晨,一封回电自总统府发往日使馆:“中国政府接受日方要求,愿签署条约。”
至此,耻辱盖棺。
一纸耻辱,举国悲愤
消息传出,中国如火山爆发。
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天津法政学堂、湖南第一师范、南开中学等各地学生纷纷罢课抗议。学生以血书抗议,有女生剪发明志,立誓终生不嫁日人。
据《晨钟报》记载:“有青年学生当街自刎,留血书曰‘以死明志,以死抗辱’。”
湖南长沙,师生集会于岳麓书院前,刊印《明耻篇》,誓言“国亡非战之罪,耻辱乃卖国之耻”。
在上海,三万人举行国民大会,高呼“拒日到底”。日本租界内举行“庆功提灯会”,激怒民众,砸店事件不断。郑汝成派军警镇压,当街逮捕抗议学生。
有女学生跪在上海市政府门前两个时辰,无人理睬,流泪离开。
全国上下,犹如积怨已久的火山,一朝爆发。
《二十一条》的长期后果
虽然在列强压力下,最终签署的《中日条约》删去了第五组内容,但第一至四组全部保留。
日本不仅正式染指山东全境,控制胶济铁路、矿产与港口,还在东北扩展势力至图们江口,介入福建事务。
从此,日本在中国的扩张进入快车道。
1918年,西原借款让北洋政权几成日债人质; 1928年,田中奏折公开提出“先满蒙,后全中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沦陷;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开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死于铁蹄之下。
而这些,都可以从《二十一条》找到源头。
周恩来曾说:“没有‘二十一条’,就没有‘亡国奴’三字之刻骨。”
这是历史,也是警示
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政权分崩离析,自己郁郁而终。
他曾说“不惧千万人阻我称帝”,却怕一句“卖国贼”钉入青史。
鲁迅也曾讽刺他:“刀笔功名百世羞,青史留名不如民心一句。”
今天我们坐在电脑前回望1915年,会觉得遥远。但要知道,我们如今的每一寸主权,每一份表达的自由,都是那代人愤怒与觉醒换来的。
他们不是精英,是普通学生、老师、市民;但正是他们,在黑暗中点燃了火种,守住了民族最后的尊严。
《二十一条》不仅是一纸条约。
它是一个时代的卑微与投降,也是一群人的不屈与觉醒。
历史没有假设,但历史有回音。那年,一个人签字,全民族低头。
而今天,如果我们仍然选择遗忘、淡漠与沉默,历史可能还会重演,只是换了方式。
所以请记住这一天:1915年5月9日。
不是为了沉溺仇恨,而是为了永不再来。
你可以在评论区留下:
你对《二十一条》的理解,你对历史的记忆,你想对那些抗争者说的一句话。
“五月九日,永记勿忘。”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点赞、转发、收藏、留言、推荐❤!😊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内容🔻
揭秘1999年5月8日北约“误炸”中国使馆背后不可告人的阴谋,26年过去了我们依然不能忘!
1954年5月7日:1.6万法军集体投降!法国被傲慢害惨的奠边府战役:殖民帝国为何输给"小米加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