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果曾国藩是赵匡胤,安庆会成为现代东方的帝都
在清朝末年的风雨飘摇中,曾国藩如同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他本完全可以反转旗帜,挑战清廷的孤儿寡母,但他没有。咸丰末年,太平军已经占领了长江沿线的大部分南方,战火不断,咸丰皇帝的恐慌到达极点,最终在绝望中选择了一位并不擅长军事的儒生——曾国藩,来应对这场浩劫。更重要的是,曾国藩还是一位汉人,面对清朝的衰弱,竟然派出了一个文化人去与一群野蛮的太平军对抗,这其中的荒谬之处可见一斑。然而,这位文人的出奇制胜,最终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咸丰虽然临终时眼睛未能完全闭上,但至少在他的一生中,暂时为清朝争取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曾国藩彻底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叛乱后,开始在安庆建立起现代化的军工业。安庆成为了他一手推动的改革和现代化的发源地,他在这里创立了安庆内军械所,开办教育,推动中国向现代文明迈进。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有能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几乎可以将满汉政权颠覆。但令人感到矛盾的是,他却没有在这个时刻称帝,尽管他的麾下很多人已对推翻清朝政权跃跃欲试。面对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曾国藩仍然以一封详尽的奏折,恭敬地呈上平乱报告,其中透露出一段完整的太平天国历史。然而,真正的太平天国历史,却被曾国藩在南京的“天京”一起焚毁,几乎没有留下丝毫痕迹。曾国藩所记载的历史,成为我们如今了解太平天国的唯一来源。
我曾因写作关于太平天国的小说,亲自走访了长江中下游的战争遗址以及周边城市的博物馆、图书馆,研究相关史料。然而我发现,所有的资料和史书几乎是同样的内容,唯一的不同只是加工润色的技巧与渲染方式。直到我在一部清代文言小说中,偶然发现了一些不同的记载,尽管这部小说属于文言文形式,但作者是当时亲历南京沦陷的清朝官员。这些不同的记载令我意识到,所有我们所知道的太平天国历史,其实都来自曾国藩的笔下。太平军的编制,诸王的身世,战斗的经过,以及最终的胜败,都是由曾国藩在他的奏折中所叙述。
或许,只有曾国藩知道太平天国内部那些强大与懦弱并存的将领,也只有他清楚地知道,清朝的腐败和苛捐杂税是如何激起民众的怒火。而在安庆这片东方圣地上,曾国藩为何不称帝,为何最终选择卸甲归田,或许他早已看透了这一切。在他的心中,“功成身退”才是最值得追求的理想,正如他所说,“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他从小就被儒家文化深深熏陶,始终秉持着“忠君思想”,认为一旦完成任务,就应当退出舞台。
二、烽火中的儒家品性
曾国藩可以说是儒家文化造就出的典型人物。他不仅忠于朝廷,而且非常注重家庭修养,堪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在战乱的年代,曾国藩每隔三五天就会给家人写一封信,内容虽然没有谈及如何拯救国家,却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他对家庭的关心与对兄弟子孙的教诲。这些信中,充满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曾国藩在信中劝告家人:“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不必锦衣玉食,但使皮袍呢褂。”他并不追求家族的富贵,而是希望世代有才人传承下去。他更细致地指导儿子纪泽该如何读书、练字,甚至指出纪泽字迹退步的原因,并详细讲解了握笔的技巧。对于家教的严谨与细心,曾国藩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和耐心。
咸丰二年七月,曾国藩在安徽太湖小池驿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他对自己的不孝深感悔恨,认为母亲之死是对自己未修德行的惩罚。为了处理家中事务,他在日夜奔波之余,依然不忘写信叮嘱家中的每一件事,诸如如何管理家中的账务,如何照料家人,甚至提醒子女衣着如何得体,回乡途中要注意哪些细节。曾国藩的信件,内容无比周密,几乎无一疏漏。
尽管身处战火纷飞的年代,曾国藩依然保持着读书和写信的习惯,这不仅表现了他的学识渊博,也体现了他身上那份儒家文人的温润与内敛。与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相比,曾国藩更加展现出在乱世中依然保持家国情怀的温文尔雅。他通过自己的家书,教育子孙,传承家风,树立了家族与时代的榜样。曾国藩的一千多封家书,不仅充满了对祖宗的怀念,也向子孙传递了家族的传统与智慧。
在现代,科技时代的我们早已与书信和文人文化渐行渐远。如今,人们或许通过短视频或社交平台表达自己,却很少见到如曾国藩那样真诚且细腻的文字。与那些空洞的诗词相比,曾国藩的家书才真正展现了一个文人的真挚情感,值得我们深思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