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出现“男性子宫肌瘤”论述的论文引发舆论震惊。起初只是这一篇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名护士所发的论文被网友质疑,随后有网友接连在知网上扒出多篇同样令人瞠目的医学论文,其中包括“男性子宫内膜异位”“男性卵巢囊肿”“男性宫颈癌”“男性妇科出血”等严重违背医学常识的内容。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相关论文的作者、医院、论文发表机构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5月8日,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检索发现,这些论文大多已从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撤下。同时,部分涉事作者单位和期刊主管方在回应媒体问询时表示“已展开内部调查”。针对此事,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国家职称改革政策早已明确破除“四唯”(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但从舆论反映和实际案例看,虽然改革方案已出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地区间进展不一的情况。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对涉事论文作者进行处理。 网络图
多家医院与期刊启动调查
5月8日,上游新闻记者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检索发现,大部分论文已从知网撤下。但记者检索新闻报道的相关论文的截图,看到这些论文的标题就存在大量与临床常识严重不符的表述。例如: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妇科医生署名的论文,标题是《男性子宫内膜异位症28+36例》;由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彩超室医生署名的论文,标题是《男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症26+25例》;由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医生署名的论文《男性宫颈癌患者60+55例》;由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医生署名的论文《男性妇科出血患者20+20例》等等。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发布通报。 医院官网截图
5月8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回应舆情,在官网发布通报称,涉事论文确属科研失信行为,已对第一作者韩某某和第二作者王某某作出降级、取消科研资格、通报批评等处理。医院表态称“对科研失信行为‘零容忍’,感谢媒体和网友监督”。
《中国农村卫生》杂志被网民发现,曾发布一篇论文,论文内容涉及“16名男性阴道炎患者”等内容,5月8日该杂志社也启动了内部调查。杂志社主办方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工作人员向上游新闻记者确认:“已于5月7日下午正式撤稿,相关情况仍在核查。”经查,该文作者是来自山东省莒县人民医院的王某某,于某某和孙某某。
来自湖南肿瘤医院一位医护人员的论文《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应用》出现“实验组男性患者38例”的表述,刊登该论文的《医学食疗与健康》杂志属全国公开发行期刊,由湖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主办。5月8日,该研究会会长谭先生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已关注到网络讨论,正在调查核实。”
另一篇引发广泛质疑的是河北武安市中医院医生祁某某署名的论文,论文中明确写着:子宫肌瘤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共54人”。记者拨打祁某某电话,对方在得知记者身份后挂断电话,后续电话亦未接听。发表该论文的《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的主办方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会记录情况,后续核实”。
职称改革文件早已下发
子宫肌瘤、宫颈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均为女性特有疾病,一些论文却堂而皇之地写出了出自男性的病例,这些明显违背医学常识的论文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这些刊发论文的期刊存在审稿机制宽松、审核责任不清的问题,有的甚至涉嫌“花钱就能发”,形成“论文中介”与“评职称刚需”之间的灰色交易链。
为何学术期刊中离谱论文频现?据澎湃新闻报道,广州一位三甲医院妇产科医生接受采访时称:“这些论文一看就是出自论文工厂。”她表示,由于医护人员考核、评职称都有论文要求,但他们日常工作较忙,就出现了代写、代刊发的“论文工厂”。
连日来,上游新闻记者调查发现,涉事期刊大多为医疗领域的行业刊物,包括半月刊、月刊、旬刊等,其中还有周期短、发文量大的周刊,被曝光文章刊发时间多集中在2022年及以前。事实上,国家早已开始推进破除“唯论文”的职称评审改革。新华社在2021年一篇《涉及8000万人的职称评审迎来大变化:打破“天花板”、不唯学历不唯奖项、论文不做“硬杠杠”》的报道中指出:“历经5年,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已完成,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方案已印发实施。”
一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22〕60号)的文件明确指出:“持续推动职称评审破‘四唯’、立‘新标’是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该通知强调,要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的倾向,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职称评价体系。通知指出:“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切实采取管用有效的措施推动改革任务落实落地落细。”
但是记者注意到,政策虽然已明确要求破除“四唯”,但从如今舆论反映来看,卫生系统职称评审的实际执行仍需进一步落实与细化。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近年来持续推进破除“唯论文”的职称评价改革,但客观而言,这一改革在实际推进中面临不小阻力。也有社会公众担心,如果没有“发表论文”这一考核评价标准,可能转为“关系评价”“人情评价”,反而削弱公平性。
“虽然改革方案已出台,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地区间进展不一的情况。”熊丙奇指出,“像中小学教师、医护人员这些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实际上是没有时间去做科研的,更应该关注他们在实际岗位上的贡献,但现在评职称、晋升时却必须要求他们发表论文。”他建议,应针对不同岗位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取消不合理的论文发表数量要求,通过同行评审、岗位成果等方式考核其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
上游新闻记者 冯盛雍 实习生 汤思文
上一篇:刘国梁继任者为何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