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南亚次大陆的火药桶,又炸了。
4月22日下午3点,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旅游小镇帕哈甘姆,几名武装人员向一群游客开枪,主要射杀目标是男性印度教徒。
印度政府很快认定,这起造成26人死亡的惨剧与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组织有关。两周后的5月7日凌晨,印度发动“辛多尔行动”,用导弹袭击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恐怖分子据点”,事态骤然升级,印度和巴基斯坦再次走到战争的边缘。
相似的剧情已经在克什米尔多次上演,就像周期性发作的痼疾。
4月23日,印度安全人员检查枪案发生现场。克什米尔的帕哈甘姆镇风景优美,有“小瑞士”之称。
克什米尔的火药桶属性,始于1947年印巴分治。
当时,英属印度结束殖民统治,被分割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分界线几乎按照宗教划定:信印度教的土邦归印度,信伊斯兰教的土邦归巴基斯坦,各个土邦可以自行决定加入哪一方。
这个简单粗暴的划分方式,到了克什米尔土邦碰壁了。这里80%的人口为穆斯林,但统治阶层却是印度教徒。最初渴望独立建国的土邦王公哈利·辛格选择加入印度之后,印巴很快爆发了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
1947年印巴分治,克什米尔最初曾希望独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图源:BBC)
仗打了两年,直到1949年联合国介入并设立停火线,两国才各自控制了部分领土,也就大致形成了今天的印控克什米尔和巴控克什米尔。但问题没解决,两国都认为自己对整个克什米尔地区拥有主权,印巴在1965年和1999年又爆发了两次克什米尔战争。在此之后的20多年虽未再有大战,但印巴之间大大小小的摩擦不断,大多都围绕着克什米尔。
2016年,克什米尔乌里地区的一个印度军事基地遭袭后,印度对巴基斯坦境内发动报复性袭击;2019年,克什米尔普尔瓦马地区发生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印度空袭巴方目标,引发了武装冲突。
4月22日,帕哈甘姆枪击案后,医护人员将一名伤者送往医院
克什米尔未完成的分裂,不只是领土之争,更涉及宗教情感、国族尊严和国家叙事。
1947年印巴分治时遗留下的宗教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印度全国人口中,印度教徒占80%,穆斯林占15%。而在印控克什米尔,穆斯林人口高达77%,是全印度唯一一个穆斯林占主导的地区。克什米尔的穆斯林群体,首先在宗教情感上就难以认同印度的国家叙事。
2019年,印度莫迪政府废除宪法第370条,取消克什米尔邦的特殊自治地位,触碰了穆斯林社群最敏感的神经。今年4月,莫迪政府又通过了修改穆斯林宗教捐赠财产制度的《瓦克夫(修正)法案》,进一步动摇穆斯林社群的整体利益。日益被边缘化的穆斯林群体,与印度政府的紧张关急速续升温,帕哈甘姆镇的枪声成了引爆的导火索。
2024年1月22日,在巴布里清真寺遗址上建造的印度教罗摩神庙正式落成,莫迪亲自主持揭幕仪式
其实自从2019年第一次连任以来,莫迪就大打宗教牌,印度国内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始终高涨不下。不论是强硬的反恐姿态,还是激进的克什米尔政策,都是莫迪政权塑造“印度梦”、巩固选票的王牌。
正如莫迪传记作者尼兰詹·穆科帕迪亚伊所言,莫迪的克什米尔政策唯一目标是“通过对克什米尔采取强硬态度,最大限度地扩大印度人民党在全国的核心选民群体”。
莫迪政权将克什米尔作为推销国家叙事的前沿阵地。这里的每一次摩擦都会被迅速政治化,让克什米尔一碰就炸。同样,每当巴基斯坦国内政局不稳,克什米尔问题也会被重新拉到台前。克什米尔既是地缘政治的烫手山芋,也是两国凝聚民心和转移国内矛盾的工具。
5月7日,落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导弹残骸
另外,作为一对积怨已深的邻居,印巴两国的矛盾总在克什米尔周期性爆发,这里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全面战争的缓冲地带。两国都是拥核国家,据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数据,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拥有172枚和170枚核弹头。任何一次擦枪走火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或许正是因为“有用”,克什米尔问题才始终未能得到解决。在宗教和国族认同的裹挟之下,这个问题短期内难有突破。这块被喜马拉雅山脉环抱的“人间天堂”,再次在战争边缘挣扎。
上一篇:原创 母亲深夜为我盖被三十载:爱为何成了最窒息的枷锁?
下一篇:如何高效地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