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那么有文采,一副书画,一副字就可以卖几万块钱,他的朋友缺钱都来他这求字画,为什么他没考状元当官呢?
原来事出有因,是他考试作弊了?
几百年过去了,这个所谓的考场舞弊案并没有被理清,反而越来越混乱,成为了彻头彻尾的悬案。
这个案子有多复杂?让我来说一下:目前,我们在寻找三个答案:第一,与唐伯虎一起参加考试的徐经是否通过购买试题作弊。第二,唐寅是否参与作弊。第三,程敏政知道吗?
要找到答案,我们必须从案件的开头来没。这个案子的起因,是那个难倒了天下所有有才之人的题目。可惜我也没见过那个题,不过没关系。像我这种连三字经都不会背的没用书生,就算提前知道题目预估也要交一张白纸。
但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关键点:这是一个超级难题,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做到。那么,徐经和唐寅做了吗?
只要我们考虑一下这两个大才子的实力,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唐寅写出佳作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但徐经成功的可能性更小。唐寅是全国有名的才子,学习成绩一直优异,公认的尖子生。就像现在一个拿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高中生,想进北大清华绝对能保送,不是问题。徐经虽然家庭很富有,但也被录取举人。他在全国只是个无名小卒,指望他的大脑开窍,智商突然爆发,是不现实的。
所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徐可能确实买了试题。
第二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觉得不是问题。以唐寅的实力,还需要买吗?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具体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
一年前,南京考官梁楚将唐寅的卷子交给程敏政。之前之所以特别提到这件事,是因为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很可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潜规则。而这种潜规则有一个特定的称谓——钦点门生。
在明代,如果要评选最令人羡慕的官职,答案不是官宦秘书、侍郎,而是考官。现在的监考老师的主要工作只是巡视教室监考,然后拿点监考费走人。但在那个时候,这真的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原因很简单。所有被这位考官选中的考生都将成为他的学生。
明朝的大官关糸网大致由两种关系构成,一种是同学,一种是师生。官场变幻莫测,新陈代谢非常快。时至今日伴君如伴虎明,今天是正部级,谁知道我明天会不会向阎王报到?想天长地久,就得有好的关系。考得不好也没关系,只要考上当官就行。点几个人,到了考场,你就是这些人的座师了。这些通过考试的兄弟们将不得去你家的拜访。首先,他们会谈论天气和实事,最后,他们会亮出底牌: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你的人了,请照顾我们。大官也要有礼貌,说几句话,比如分一碗饭,穿一件衣服等等,然后表明态度:从现在开始我会照顾你的,放心吧。
有一个时髦的词来形容这种场景——双赢。
新官的根基不稳。第一,要摸清市场,找到靠山再往上爬;老官员要建立自己的关系网,抓一些新人。即使将来出了问题,也还有希望。如果你做不到,你可以在路上得到一些临时的帮助。要知道,官场上,养儿防老是不行的。如果你想活着退休,放松一下,你可以依靠你的门徒子弟。
这就是所谓的门生制度,这种制度有时会呈现一种特例——指定门生。
这是很少见的现象,因为在科举考试之前,可能会有一个全国闻名的天才。大家都认为这个人以后会仕途有成。这种情况下,有的考官会私下联系考生,向他透露题目,彼此约好是师生关系,这样以后不管谁判这个人的卷子,都不会影响到事先已经确定的关系。
这是一个有风险的交易,所以考官不敢轻易冒这个风险。只有真正受欢迎的人出现,这个交易才能成交。
介绍完背景,我们再来看关键问题:唐寅和程之间是否存在这样的关系?
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还是有线索可寻。
首先,程敏政在这两篇论文中都选择了会元,而唐伯龙在外面说话,说自己是会元。更重要的是,当时所有的试卷都是密封的!也就是说,按照规定,连程自己都不会知道他选中的是谁。
所以这个问题最后只能指向两种可能:一是唐寅答出那个问题,以为别人不会答出来,所以胡乱说话,不幸依靠自己的才华中了;第二,程提前与唐寅见了面,并把考试的题目范围告了他。这是一道选择题。让我们自己做决定。
程敏政告诉唐伯虎不要问我,虽然我出了题,但是我没有标准答案。
结果程和唐伯虎一个从三品官提前退休一个没有被抓去坐牢却对仕途心灰意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