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阿根廷总统米莱在电视演讲中高举“经济自由化”大旗,宣称“千万人已脱离贫困”。然而,首都街头却是另一番景象:退休老人举着“养老金买不起药”的标语,失业青年翻找垃圾桶里的残羹剩饭,中产家庭被迫卖掉汽车支付电费账单。这场撕裂阿根廷的“数据繁荣”与“现实苦难”,暴露了新自由主义改革的致命矛盾。
米莱政府引以为傲的“成绩单”堪称华丽:财政盈余占GDP的0.6%,外汇储备回升至200亿美元,单月通胀率从25.5%压至2.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甚至预测2025年经济将增长6%。然而,这些光鲜数字背后,是普通民众的生存成本飙升——
米莱的“电锯改革”砍向公共支出,却让资本巨头赚得盆满钵满。例如,能源巨头YPF私有化后利润增长300%,而电价却暴涨4倍58。这场改革本质上是一场“财富转移手术”,将国家危机转嫁给底层民众。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贫民窟,67岁的退休教师玛尔塔每天徒步5公里,只为领取慈善机构发放的过期面包。“我的养老金28万比索,而一盒降压药就要15万。”她苦笑道,“政府说通胀控制了,可我的药价涨了3倍。”
这样的故事绝非个案:
更讽刺的是,政府通过“统计魔术”美化贫困率——将贫困线从68.5万比索下调至32.5万,使数百万勉强糊口者“被脱贫”。正如经济学家托马斯·拉福所言:“当穷人连垃圾桶都翻不到食物时,统计数字就成了统治者的话术。”
米莱改革的深层矛盾,在于用19世纪药方治疗21世纪顽疾。阿根廷的问题绝非简单的“政府干预过多”,而是全球化下的产业链边缘化:
民众的愤怒正在酝酿风暴。2025年4月,运输业大罢工瘫痪全国,100万人游行要求“停止私有化”;5月,教师与医生联合罢工,抗议“医疗教育资本化”59。当改革触及民生底线,自由主义的理论光环瞬间破碎。
面对经济困局,米莱政府的外交策略充满矛盾:
这种摇摆暴露了阿根廷的战略困境:既想拥抱西方资本,又离不开南方市场。而中国“尊重阿根廷选择”的冷静回应,恰凸显其全球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
米莱改革给发展中国家上了一堂残酷的经济学课:
如今的阿根廷,正如其国歌所唱:“自由,自由,自由!”——只不过,这自由属于资本巨鳄,而普通人连“免于饥饿的自由”都已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