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海铁路与老沂河交叉处,有座村庄叫庄头。听这“庄头”的名字,你一定会猜疑起来,是谁给起的名字?怎么这样古怪?看了下面的传闻,你怪也不怪了。
明朝万历年间,那时还没有这个庄头村,只有一座很大的庙,叫做“宝林寺”。这庙内有和尚一百多人。这些和尚平时一不化缘、二不种田,可是很有钱,庙宇整齐、楼阁气派、富丽堂皇。寺内设有“求子堂”,堂内供奉观音送子,金色塑像。成年累月香火不断,特别逢年过节更是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男女老幼成群结队来庙内烧香许愿, 求神保佑升官发财,或是求儿求女,希望多子多福。因为百灵百验大都能如愿以偿。香客们谁不向庙内施舍金钱?每天神案前的功德箱内装满了钱财。某庄财主刘万贯,因许愿晚年喜得贵子,向庙内施舍田地百亩,金银千两,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
宝林寺的“求子堂”因万灵百验,名声大振,方圆几百里的人家都赶来烧香许愿。因路途太远,当日不能赶回,就在庙内食宿,费用加倍奉还。每到半夜三更时,和尚就从暗道来到香客住房,冒充罗汉送子,诱奸妇人。
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传到徐州府的孙太守那里,孙太守为人正直,是个清官,不信邪魔歪道,更不容忍和尚作孽,残害百姓,决定微服私访,把宝林寺的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一天上午,他打扮成商人模样,带着一名妓女,说是自己的妻室, 谎说自己没有儿子,来庙内烧香许愿求子,晚间就在庙内住宿。那夜果真又有和尚从暗道钻出,要奸淫妓女,他哪里知道这妓女是孙太守带来的,是有准备的,当那妓女一大声喊叫,庙外埋伏的快班们迅速冲向庙内,将和尚拿下。
孙太守大怒,第二天一大早提前升堂,庙内所有和尚,一一带到大堂,孙太守逐个审问落实罪责,和尚们如实招供,签名画押。因和尚罪恶深重,影响恶劣,败坏风纪,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孙太守决定将二十多名罪恶大的和尚就地活埋,当土埋到脖子时,叫手下人牵来耕牛,拉来铁耙,对着和尚头把地耙平,然后一把火把宝林寺烧成平地,给百姓除了一害,余下和尚一律遣返回家,由当地官员监管劳务改造。
远近百姓闻听此事都拍手称快,齐声颂扬孙太守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究,写了一首诗赞颂到:
敢做敢为孙太守,两袖清风解民忧。除恶务尽人称颂,留下美名传千古。
接着孙太守把主持和尚头割下,装在一个包内,送到徐州府治所管辖的大小寺庙,叫和尚们观看,以示警戒。从此, 各庙宇再也没有作孽的和尚了。以后,人们都把这个传闻当故事讲:火烧宝林寺。铁耙耙了和尚头。
不久,孙太守被奸臣诬陷,说他滥杀无辜,皇上是个昏君,听了奸臣的话,把孙太守削职为民。孙太守在任十二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爱护百姓,为民排忧解难,深受百姓爱戴,现在成为平民百姓, 家乡离徐州太远,据说老家在陕西省永和县,千里迢迢,哪有盘缠回家?
当地百姓听说孙太守遭了难,就派人到徐州把孙太守接到夷为平地的宝林寺庙址处,为他盖了一处宅院,这也是对他为民除害的感谢, 从此孙太守在这里就安了家。
孙大人虽然官至太守,毕竟出身农民,不忘本分。安家后,他早起晚睡,不辞辛劳,带领儿孙们开荒种地,全家人一起努力,偌大一个庙宇周围没有一分闲田,全家人生活无忧。随着时间推移,孙太守儿孙满堂,逐渐形成了一个小村庄,但庄无名,习惯都叫“装和尚头”,因这名字太长,有些拗口,便以“装头”二字代替,久而久之,就将此村叫“庄头”了。庄头一名一直沿袭到现在,庄上几百户人家百分之九十姓孙,他们都是孙太守的后人。
据说,冯梦龙写的《醒世恒言》中的第三十九卷,“汪大尹火烧宝莲寺”就是根据庄头村的宝林寺发生的事写成的。现在庄头村的村北头还留有宝林寺被烧后的残垣断壁及一些破碎的砖块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