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这个九五之尊的皇帝最近很为难,他想从他众多皇子中选出一位来做储君。可是他的母亲窦太后,却想让他立他的弟弟梁王为储君。
他不想答应,可汉朝以孝治天下,他绝对不能留下一个不孝的骂名。再加上景帝已经下定了削藩的决心,削藩令一出,各藩王很有可能联合起来谋反,他必须拉拢住梁王,让梁王掌管的梁国成为拱卫朝廷的有生力量。
窦太后
难道只有答应让梁王做储君,只有委屈自己才能化解这个难题吗?当然不是,景帝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深谙帝王之术。面对窦太后提出的要求,他在答应与拒绝之间反复横跳,我们看他是如何费尽心机传位于心仪的皇子的。
危机时刻,先答应
在削藩令发出去之前 景帝先把梁王召进宫,在家宴上,酒至半酣的时候,景帝借着酒劲儿说了这样一句话,“朕千秋之后传位于梁王”。
景帝是真想传位给梁王吗? 当然不是,他这么说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讨好窦太后,他知道窦太后最疼爱这个小儿子,这么说老太太肯定高兴;另一个是拉拢梁王,让梁王知道他很有希望坐上大汉天子的宝座,所以将来万一有个什么事,他才能尽力保住朝廷。窦太后听到这话,正要把这事敲定,谁知半路杀出个窦婴来,把这事给拦下了。
景帝为梁王驾车
其实削藩令一出,中原七个诸侯国果然歃血盟誓,反了大汉梁王站在了景帝这一边。在这场平叛的战争中,梁国损失惨重,但同时也立下大功就在梁王以为他有更大的筹码做大汉储君的时候,景帝立了皇长子刘荣为太子。
嘿,景帝不讲武德啊,这算是拒绝了传位给梁王。景帝说,这是朝廷重臣周亚夫跟窦婴他们联名上奏的,可以避免日后再有觊觎王位的动乱。“皇儿为告慰高祖先帝的遗愿,也为了您慈心眷爱的梁王,拜求您老人家了!”听起来于情于理,窦太后终于默许了景帝的做法。
窦太后虽然默许了景帝立太子的做法,但心里还是倾向于梁王的。梁王平叛立下汗马功劳,又有太后支持,即使立了太子,他也是很有希望坐上皇位的。
三年后,景帝突然废了太子刘荣。梁王似乎看到了储君之位在向他招手,再加上窦太后又跟景帝提出让梁王做储君的要求。景帝回答,“诺”,现在梁王感觉已经到了离皇位最近的地步,景帝貌似又答应了。
但是景帝怎么会这么轻易答应太后的要求呢,原来他早就想好了如何圆回来的办法。他懂得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我是同意了太后的提议,但是众位大臣不同意。他找了一些能言善辩的大臣去反对太后的提议,把太后说到词穷,立梁王为储君的事暂时搁浅了。
一个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梁王眼看着到手的鸭子就这么飞了,能不恨吗?
他决定报复那些反对他当储君的大臣。于是派出一批刺客,把他们都给刺杀了。一夜之间数十名大臣被杀,震惊朝野。景帝下令严查,最后查到了梁王头上,这事可给了景帝机会。
太后虽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但也不能过于偏袒梁王,让梁王当储君的事就别想了,先保住命再说。
梁王大殿前拔剑
景帝趁机跟窦太后说到,出这种事完全是因为太子之位空缺,才引起了一些人的非分之想。太后立马警觉起来,“你想立太子,立谁啊?”景帝连忙说,“不,皇儿以为应该先立皇后稳住人心。”太后还想着让景帝对梁王手下留情,那景帝这个退而求其次的要求就不能再拒绝了,正好他提出来的王美人也是太后心仪的人选,于是就定了王美人的皇后之位。
景帝也见好就收,将公羊二人治罪,不再追究梁王,毕竟是亲兄弟嘛!
通过这件事把老太太哄得十分高兴,又让梁王没有资格再做储君。后来刘彘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太子,并改名为刘彻,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大帝。
景帝为刘彻加冕
好事多磨,景帝最终立刘彻为太子。到底是事赶事赶出来的,还是早有预谋呢?
我是更倾向于后者。 虽然有点阴谋论,但帝王的心思不就是靠猜的吗?答应了也能再拒绝,拒绝了还能再答应,变换如此多端。想想以前非是既否的想法实在是太单纯了。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喜欢的朋友请记得关注点赞加转发哦!非常感谢大家的阅读,让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