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美好的结果还是美好的过程?如果只能二选一——电影《潮》观后
创始人
2025-03-17 13:20:59
0

《潮》,一个颇为干脆利落、艺术性很强的电影名,进影院前,吸睛的电影海报已给人无限遐想。

影片一开始,海潮的特写、村民的旁白、写实的画面、灰调的影像,以及浙江方言的涌入,让我一度误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

如同很多艺术片,因为电影的题材、故事的年代、画面的色调,以及完全听不懂的方言,一开始的确感觉有点“闷”。随着电影情节如海潮般涌入,观众情绪被带入,影片渐入佳境,我也数度落泪,心中思绪澎湃。

让我印象深刻的,首先就是其影像语言颇为唯美。电影的视觉语言以黑白灰调和中国传统水墨色调为主,非常符合电影的年代和人物设定,符合物质匮乏年代,一个普通中国村庄的气质。每一帧都可圈可点,画面精雕细琢,很多可以直接拿来做壁纸。无论远景、中景、近景、特写都极其考究。唯美的摄影语言与壮阔的历史事件彼此映照,画面的静与潮水的动,形成鲜明对比等,一种典型的用极致之美来对抗残酷、映照苦难的手法,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显示出导演深厚的美学功底和修养,包括其老道扎实的摄影语言和整体把控,让我很难想象这是一位青年导演的电影处女作。观影后我才得知导演万波本科就读于中国美院摄影专业(双专业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电影在影像上的精益求精。

出色的影像语言之外,电影另一大亮点是声音。

其一,是“人的声音”。大部分角色采用浙江方言配音。这种关乎地域、时代和文化的真实朴素的代入感,让我差点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作为一位完全不懂吴越方言的人,一开始听着看着的确费劲。在我看来,萧山话发音的“异域性”不亚于一门外语。但如同一块起先不惹眼的石头,随着岁月雕琢,逐渐闪耀出宝石光芒,方言(包括其中的歌咏)隐秘强大的力量逐渐显现。它就是电影影像的有力补充,彰显出电影的人文内涵,让观众彻底走入影片,走入人物内心,渐渐与村民、自然、人文融为一体。

其二,是“自然之声”。电影里,无论潮声、风声、芦苇、山石、脚步、敲锣,都让人如临其境,这些不起眼的声音默默承担着推动情节、强化情绪的作用。虽然在声的艺术方面,电影配乐的强化渲染作用要大得多,尤其在艺术“闷片”里,如同做菜不可或缺的盐,有不小的调和“提味”作用。但在《潮》里,导演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似乎故意少用配乐。表面看,这很“吃亏”。尤其在观影初期,观众不明就里,容易出戏,毕竟那黑灰的低调画面、“无色”的着装、静谧的影像、“外语般”的方言,以及波澜不惊的故事,一时很难“吸引眼球”。但是导演坚持了自己的美学理念,选择不靠音乐渲染和推波助澜,选择靠纯粹的画面和扎实的表演硬抗。这种坚持很不容易,但的确从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电影的美学追求。

演员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电影中有不少配角和大量群戏。一众演员,无论主演配角,哪怕是动物,都个性鲜明,在“灰不溜秋”里,填满性格色彩和人性光辉。浙江人的外形普遍清瘦,而故事时代背景又带来雷同的着装,但即便在这种差异感天然较低的背景下,电影最终还是呈现给观众“相似”人物却各具鲜明个性的强烈差异感。很多配角群戏貌似不经意的话语或情节,其实都是暗含心思,画龙点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转折。比如回忆自己的一生都是在建堤坝又总被摧毁的苦涩中年村民、对丢失小狗情深义重的青年男人,以及每次出场都有着重要承前启后作用的老人福伯等,他们的作用不输给几位主角。

在这种大开大合的历史题材里,最终打动人心并取胜的法宝依旧是电影的情感、张力和细节。这部电影做到了。这种情感不光是人与人之间的,比如村民和村民、外来者和本地人、老者与青年、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也是人与动物间的。出镜不多的老马和小狗,它们与人类的情感,让我数度落泪,不能自已。这甚至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人与海、与大地、与芦苇、与天空,与高山,哪怕不言不语,都有一种情感在积蓄、在跃动、在流动。一切看似淡淡的,却打动人心。

电影表面看平铺直叙,似乎没有太多波澜,实际是由一个个小高潮逐渐推进的。电影主要有两条线。一条是作为桃源村的意外闯入者,青年江平远的心路历程。他从一开始对生命的绝望、对村民的排斥,到后来的逐渐接纳和融入,甚至努力成为村里同呼吸共命运的一员,为“战胜”海潮起到重要作用,并最终选择留下来,与女孩结婚生子,将自己的命运与这段海、这座村庄彻底连接。而从他的视角切入,仿佛“第三只眼”,是以外来者身份看待事件和人物,也更为客观冷静。第二条是男一老金的心路历程。这个承受着巨大丧女之痛,作为整个村庄“主心骨”的男人,面对冷酷的海潮,立志筑造并合拢堤坝,他从坚定到放弃,从放弃到坚定,从希望到绝望,从绝望到希望,是一个“失败之人”做着“失败之事”,导演没有对他进行脸谱化英雄化的主旋律的固有刻画,王峥不露痕迹的表演也功不可没,呈现出一位有血有肉的人,让人信服。

这也可引申到一众配角身上,一个村庄的“失败之人”集体做着“失败之事”,导演将一种悲剧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筑了又塌了七十多次的海堤,这失败了七十多次的桃源村人,如同希腊神话里因触犯众神,被罚永生都要不断重复、永无止境推巨石的悲剧人物西西弗斯,一种悲剧美得以呈现。

诚如导演所言,作为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很难拍,他最终选择从“失败”切入,反倒歪打正着成就了电影更为深刻的人文意义。悲剧之美永高于喜剧之美。我们到底要一个美好的结果,还是要一个美好的过程?如果只能二选一呢?成功和失败的定义是什么?结果和意义哪个更为重要?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种叩问,是《潮》这部电影的最大魅力和意义所在。

笔者作为就在浙江隔壁的江苏人,一直都对浙江人与海搏击抗争、不断出海谋生、开辟新沃土的事迹有所见闻,对他们一直以来敢争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有所感受。电影《潮》是一个非常好的表达和补充,导演万波成功传达出浙人“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他从艺术层面,通过艺术的感染力传递表达甚至宣传了浙人引以为傲的精神。

电影是浙江人(萧山和附近地域)与“潮”的抗争,诚如电影名《潮》所言,还有比这更恰如其分的吗?妙哉!而他竟然不是一位浙江本土导演的作品。神奇!

这是一部出乎意料的好电影。不管你是不是艺术片爱好者,在当今被“影像视觉炸弹”集体轰炸的时代,偶然去欣赏另一种安安静静、平平淡淡、波澜不惊风格的电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努力支持非知名青年导演的创作,是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也是电影潮水应该奔涌的方向。且不仅仅在电影领域,也应扩展到整个文艺圈。愿意突破圈层限制,愿意不拘一格降人才,愿意给予年轻艺术家机会,大力支持那些真正有才华的“无名者”的创作,是中国文艺可以向前并纵深发展的重要道路。年轻即是新鲜,是新视角,是新思路,是新的切入,是新的碰撞,是新的补充。前辈有胸怀,帮助扶持后辈,是重中之重。老树虽厚虽深,若无新芽,何来更多的春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为何特朗普把一切都怪罪于你?... 5月8日,美国前总统拜登在接受电视直播采访时回应特朗普为何对自己如此“着迷”。 主持人表示截至4月底...
原创 比... 在旅里举行的大比武中,张克带领的三连成绩斐然,赢得了各项比武的冠军。在5公里越野赛和抢占山头比赛中,...
原创 曹... 曹参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刘邦的老乡。在萧何去世后,他继任为相国,因而被称为“曹相国”。他能够登上这...
原创 雍... 公元1735年农历8月25日,雍正帝离世才不过两天,乾隆帝尚未正式登基,且正忙于处理一系列国家大事和...
原创 她... 众所周知,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是胡善祥,在朱瞻基还只是皇太孙时,胡善祥便被册封为皇太孙妃。然而,朱瞻基...
教培机构转型做国际学校,为何同... 文/Asher 责任编辑/Leona 随着市场变化和政策调整,曾经蓬勃发展的培训机构逐渐在原有业务之...
原创 漠... 公元前120年,秋风送爽,马匹健壮,匈奴分兵两路,各派数万骑兵南下。伊稚斜单于率兵攻占定襄,左贤王乌...
原创 十... 1942年6月12日,二战正酣,纳粹德国侵占荷兰。十三岁的安妮·弗兰克开始记录她与家人及两户犹太人、...
原创 关... 关羽和关兴父子二人均为蜀汉的顶尖将领,而当两人去世的消息传来时,诸葛亮的反应却截然不同。诸葛亮听到关...
原创 “...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妾薄命》唐·李白 对每一个女孩子而言,青春对于她们来说都是尤其宝贵,生...
原创 “... #历史开讲# 在古代,皇帝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更是被视为天命之子、上天派来管理天下的人。因...
原创 1... 导读:秦始皇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人,本是赵氏,赢姓,在邯郸出生,父亲是秦庄襄王,秦王政13岁的时...
原创 英... 前言:十六世纪早期,葡萄牙进入巅峰时期,从非洲到美洲、再到大洋洲、亚洲,到处搞殖民。嘉靖时期,葡萄牙...
原创 此... 他是张学良唯一的姐姐,也是张作霖的大女儿。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却是一个十足的辣妹子。曾经要砸破张...
欧联杯|热刺与曼联会师决赛,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尹成君 本赛季十分落魄的热刺,终于在欧联杯扬眉吐气了一把。(资料片)新华社...
原创 英...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聪明而又不乏英明的人,但是在她当皇帝的初期,却大搞告密政治及酷吏政治。这两种...
“爱鸟周”为何不能像FI和花展... 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市、区如何联动? 、和主展场(主赛场)都在郊区,距离市中心较远。但今年,F1上海...
原创 特... 据光明网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他预计将在6个月内任命新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他正在考虑让目...
曼联热刺为英超砍下欧冠第六席 ... 曼联和热刺相继进军欧联决赛后,对英格兰足球有一个巨大的提振,他们已经确认了下赛季将会有6支球队出战欧...
百年国耻回望:袁世凯为何甘愿签... 今日5月9日 文/潇湘倦客 1915年5月9日,这一天,北洋政府接受了日本最后通牒,同意签署《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