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阅读时往往会产生偏见,甚至每一个读者的阅读都是一种带着偏见的阅读。即便作者现身说法,说明自己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也不一定能获得读者的认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人出生之后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刺激,刺激多了以后就会形成某种感触,感触形成多了就会形成经验系统。人在判断外界事物的时候,往往凭借的是自己的经验系统。每个人接受环境刺激的大小、强弱不同,产生的感触也不同,最终形成的经验系统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人和人的不同并不仅仅在于肉体的不同,而在于认知经验的不同,意识和思想的不同。人们认识外界事物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认知经验来作出判断,而这种根据本身是不可靠的。因为人并不能完全认识世界,只能在一定层面上认识,而这种认识又来源于经验系统,经验系统本身又不是太可靠。那么人认识外界事物就带有很多主观主义情绪,并不完全是客观公正的。由于自身认知器官的限制,人不可能认知多维度的生物,也不可能完全认识世界的秘密。这种认识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只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认识,却不是纯粹的客观认识。千人千面,众口难调。即便是优秀的厨师做出来的菜,也不一定满足所有人的口味,就更别提作家写的作品了。很可能作家写出了比较得意的作品,以为很多读者会接受,甚至会洛阳纸贵,但投入市场之后,却反响平平,甚至没有读者喜欢,有的读者还认为读不懂。有时候作家写的比较烂俗的作品,投入市场之后,却叫好声连连,而且会有投资方找到作家,要作家出售版权,把作品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
虽然说艺术评价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但市场评价很容易出现是非颠倒的现象,而文学市场大多鱼龙混杂,并不一定都是好作品。阅读是分层次的,有高级的阅读,有中等和低等的阅读,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只能算是中等或低等的阅读,而高级的阅读大多能够读学术性作品、专业性作品和外文作品。一般读者没这么深的功力,读不了这么高级的作品,只能读一些小文章,或读一些小说。不管高级阅读还是中等低等的阅读,都容易产生偏见,或者说读者带着认知偏见去读作品,当然只会看到自己喜欢看到的内容,只会体会自己喜欢体会的情感,而对于不喜欢看到的内容却视而不见,对于不喜欢体会的情感却毫无感知。即便作家现场售书,召开作品研讨会,把自己创作的初衷说出来,把作品主要内容和情感说出来,也不一定能获得读者的认同。读者更喜欢自己探索,认为自己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而作家说的却并不一定可靠。除了语言的畸变,就是读者带有认知偏见了。语言本身只是”能指”,指向的是“所指”,就好像用手指指月亮,手指就相当于语言,而指向的月亮就相当于作品的内容或情感。人们读作品相当于要看到月亮,而不是看到手指。但很多人看到了手指,却没有看到月亮。可能他们顺着手指看到了满天的星星,看到了暗蓝的夜空,看到了广袤的大地,看到了山川和河流,却唯独没有看到月亮。
语言本身会产生意义的畸变,作者以为是这种意义,而读者读到之后却认为是那种意义。人对语言有不同的认知层次,即便是一个词,放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具有不同的意义。作家要追求意义的丰富性,就很可能创设各种各样的语境,而在语境中用到各种各样的词,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歧义,让读者坠入其中,甚至让读者浮想联翩。虽然作品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体会到美好的情感,但作品本身的阅读就是一种带有歧义的阅读,或者说作品本身会产生歧义。很多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看了关于作品的评论,甚至看了关于作品的短视频介绍,就以为作品是这样的,带着这样的观念去阅读,当然会产生歧义了。真正的阅读是不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看任何参考资料,直接阅读,读完之后产生一定的感触,但这种感触是属于个人的,并不一定和其他人一样。倘若想验证自己的感悟,就可以和其他人交流,可以看一些作品的研究资料,不然自己带有的偏见很可能成为笑料。
读者阅读作品之后产生的偏见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作品就好像一面镜子,营造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境。读者想要在作品中读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或者说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读者把主观自我投入到作品中,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经历”一些事情。有的读者投入进去,读着读着就会拍案叫绝,还有的读者读着读着就会潸然泪下。人是有情感的,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会产生情感共鸣。而这种共鸣是和自己理解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却并不一定是作家要表达的情感。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是不同的,产生的认知经验和认知系统也是不同的,在阅读作品的时候,看到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也是不同的。虽然会有一个对主要内容的认同,但看到的很多细节是不同的。读者阅读的时候会产生偏见,而主流意识形态又喜欢规范读者的阅读,就很容易产生更多的偏见。倘若用一种声音、一种话语来规范所有的阅读,就像写作品简介和主旨一样,用主流意识形态支配下的话语来写,而且弄成固定不变的,就一定产生了统一的认知偏见。
阅读的魅力在于每个人看到的东西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感悟也是不同的。倘若要求所有人阅读,都看到一样的内容,感悟到一样的情感,就没必要阅读了。只需要把这些内容和情感化成简短的几句话,写到墙上,当成标语,让人们看到就可以了。阅读就是要主动探索,追求独特感悟,追求自己的理解,甚至要常读常新,还要搞研究式阅读,以便看到更多的偏见,看到对作品解释的更多可能。这才是好的阅读,而不是纠正阅读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