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半月谈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强调,汇报工作时要讲真话、报实情。半月谈记者近日走访发现,面对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过程中出现的“表里不一”“治标难治本”等现象,部分基层干部仍然陷入说与不说的两难:说真话恐招来麻烦,不说则影响工作落实,甚至愧对群众期待。
——习惯“留一手”,里外“两番话”。领导调研层层陪同是一个典型的形式主义“老问题”,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要求“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近日修订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也指出,要严格控制陪同人数,不得层层多人陪同。
有干部反映,如今明面上陪同确实少了,有的领导、单位组织调研时也会打招呼不要层层陪同,或者只要求了解情况的一个人陪同,但基层却出现“领导身边站一个,调研外围站一圈”的怪象。
上边虽说不让陪,但基层为何不敢真不陪?其间固然有基层担心情况说不清、现场出乱子、查出新问题等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害怕被扣上“重视程度不够”的帽子。一位县区主官讲,有些督查调研从不同部门抽调人员,其中一些调研人员业务不懂、政策不熟,到了基层吆五喝六,书记县长还得“鞍前马后”,“你要敢不陪,回去给你划一道子,说你对工作不重视,先给你扣个大帽子”。
——说做“两张皮”,难解真问题。在整治形式主义过程中,不少基层干部坦言存在考核排名过多过繁过重等问题,不少地区也已将此列为基层减负的重点整治任务。但据半月谈记者了解,一些地方“表面看似不考核排名,实则事事问责后三名”。一位基层干部解释,一些条口工作明面上不再搞“日报表、周点评、月总结”,但没有“硬考核”却有“软排名”,上级部门和基层对此都心照不宣。
为凸显对某项工作的重视,上级部门会将该项工作的阶段性统计结果定期报送主要领导或进行内部通报。统计结果上确实没有排名,却仍有分值。尽管用了打乱排序的“障眼法”,但明眼人一看,排名情况一清二楚,报送用意心知肚明。排在后边的免不了表态发言,乃至被追责问责。面对“软刀子割肉”,基层不得不重新卷入提升“软排名”的恶性竞争中。
——新瓶装旧酒,有苦说不出。各地村委会都在开展标牌清理,不少地方除了党支部、村委会、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4块牌子,此前按上级各部门要求悬挂的“这站那室”的牌子统统摘掉,以此作为基层减负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上级要求报送基层减负结果时,在报告上看通通向好,但实际工作中仍感任务繁重、压力超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基层干部总结,这是因为“村部门口的牌子易摘,上级心里的牌子难弃”。个别地方为了应付检查以活动牌、电子牌取代传统的固定牌,有的地方虽然摘掉了“这站那室”的牌子,但基层干部仍戴着“这长那员”的帽子。帽子和责任发到下面,资源和人力却仍浮在上边。
细看上述形式主义乱象,基层是最大受害者,但不少基层干部只敢私下吐槽,不敢正面反馈。“味苦”“带刺”的话停在嘴边蹦不出来,无形中导致一些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甚至滋长形式主义。
破解基层“难言之隐”,既需要接上地气拓宽言路渠道,也需要以上率下打破隔阂壁垒。中央强调,落实八项规定要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无论是查摆问题还是集中整治,都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要善于从群众意见中发现真问题,在群众“家常话”里寻找真方法。
基层干部不敢说真心话,归根到底是担心提出问题后被误解成唱反调、不配合,甚至是质疑、抵触上级,最终还要自己挨板子、吃瓜落儿。要打破这层心理隔阂,需要以上率下,不怕“红脸出汗”,敢讲真话、报实情;同时,要健全容错纠错与澄清保护机制,优化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让真心话被听见、被重视,让真问题被看见、被解决。
原标题《基层干部为何有“难言之隐”》
半月谈记者:韩朝阳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