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一两天,如何安排复习的时间?我的观点是:再研究一遍真题,甚至两遍。如何研究?要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关键在两句话:
一、不求甚解。不要太认真去做每一道题,不要太纠结每一个要点。
二、每有会意。再做一遍,要找到那种命题深层次的认识的感觉。
具体来看:
一、选题,各省各卷尽量前四年,即21年开始,如果备考充分的,从18年开始。比如湖南县乡卷,那么就从2021年县乡卷开始;如果是江西的省市卷的,就是从21年江西省市卷开始,以此类推。虽然是联考,虽然是统一命题,各省最终选择题目时还是各有细微区别或侧重点。
二、做法:
1.按年份,把四道题的关键词抄到草稿上,强调,一定是手抄一次题目,不是在文档上划一次。
2.结合基本方法与相关工作要素思考,想一想,每一道题的基本思路与作答应有关键词,然后把关键词写在草稿上。
3.看看答案,想一想,哪些地方想对了,想到了;哪些地方想得有偏差,有不全。注意,我没有讲把材料再读一遍。要得意忘言,无需字字求证。重点在命题的必然逻辑,而不是材料细节的可能逻辑
举例一:
以24年湖南县乡卷为例:
第一题:根据“给定材料 1”,一只蚕吐出了乡村振兴新“思路”,请谈谈妙坝村党支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15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 300字。
1.抄。抄下来的命题信息应该为:村党支部在“丝路”上发挥的作用。
2.想。思考:这道题考的是村党支部在产业振兴上发挥的作用。村党支部在产业振兴上发挥的作用,按照工作的逻辑,正常情况应该有:
第一步,形成发展思路;第二步,发动群众参与;第三步,争取政策支持;第四步,注重技术运用(含设备、技术);第五步,争取合作;第六步,做好渠道运营;第七步,模式合适,保障群众利益;第八步,长远发展规划。
这就是工作的必然逻辑。
3.比。比较答案的关键词。
答案关键词为:谋划定向(就是发展思路);稳定民心(就是宣传发动);牵线协调(就是争取合作);支持引领(就是争取政策);创新发展(就是创新);统筹帮扶(就是模式得当)。
4.省(xǐng)。基本的方向对了,关键词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但是具体表达的时候,要注意:其一,要贴合材料的明确的信息词;其二,注意材料的上下文关系。
举例二
以湖南省市卷第一题为例:
请根据“给定资料1”,谈谈Q市是如何加“数”前行的。(10 分)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1.抄。抄下来的命题信息应该为:推进 Q市数字政府建设。
2.想。思考:这道题考察的市政府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主要做法。按照工作的逻辑,正常情况应该有:
第一步,组建班子,明确目标;第二步,出台政策,明确规划;第三步,投入建设(软硬件);第四步,强化管理,确保质量;第五步,做好运营(运行),提升效率。
这就是建设工作的必然逻辑。
3.比。比较答案的关键词。
答案关键词为:明确城市发展目标;提质改造软、硬件;构建高效管理体系;优化创新运行机制;打造特色场景应用。
4.省(xǐng)。关键词中,答案把班子、目标与政策规划合并了,这要看材料的信息逻辑;答案中的“场景应用”,工作逻辑中没有想到。其他建设的题目,一般与运行(运营)合并;这里是数字政府建设,应用场景是一个重点,所以应注意。提醒自己,如果是与“数字”命题相关,比如电子社保卡宣传,传统农业遇上新技术的短评等,要注意“应用场景”一词。
其他题型,其他省份,我就不一一举例,都按照这个来操作即可。
一套试卷,这样写下来,时间在10分钟左右,控制在20分钟以内。四套试卷的话,一个小时差不多就体悟了一次。如有可能,过了一天,或半天,再这么操作一次。
这样体悟后,脑子就清楚了,到了考场的时候,就能做到目光如炬,胸中豁然,看材料,就能洞若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