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如果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接受了徐有贞的南迁建议,明朝将大伤元气,甚至有可能偏安黄河以南,但绝对不至于灭国。瓦剌部也不可能长期占据北京城,最终的结局可能是明朝首都迁回南京,北京被放弃作为首都,而明朝又会开始漫长的北伐战争。
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挑唆下,亲征瓦剌,瓦剌部落在北方势力非常的大,特别是在脱欢、也先俩父子的经营下,蒙古族部落逐渐的统一了北方草原,脱欢迎立了鞑靼的君主脱脱不花当了大汉,自己做了太师。
准确的说,瓦剌和鞑靼都是蒙古族,只是属于不同的部落,脱欢立脱脱不花为大汉是有深意的,就是脱脱不花的血统更好,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旁支,骑马放牧的蒙古族人也注重血统。
脱欢死后,也先接任太师之位,其实整个瓦剌实际掌控权在也先手上,主要是他的士兵多,不要以为脱脱不花是个光杆大汉,他也有自己的军队和部落。也先和脱脱不花关系并不好,也先总觉得脱脱不花碍手碍脚,自己实力最强,凭什么要听你的;脱脱不花更郁闷,自己好歹是个大汉,指挥不动太师。
明朝对于也先和脱脱不花的矛盾是相当的清楚,明宣宗后期到明英宗早期,明朝内阁有著名的“三杨”把持,他们充分的利用了瓦剌部落大汉和太师的矛盾,刻意的制造了矛盾,比如最为阴险的是,瓦剌要向明朝进贡,其实就是来要钱要物资的,明朝规定脱脱不花和也先可以分别派出使团来北京进贡。
这太阴了,摆明了要刻意分化瓦剌君臣的关系,故意制造他们两人的紧张情绪。
说了那么多,这和土木堡之变后,明朝迁都有关系吗?关系大了去了!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率领的二十多万大军被瓦剌也先的五万多骑兵全歼,连朱祁镇都被俘虏了。瓦剌率领大军一路南下,只用了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来到了北京城。
这一个月时间里,北京城里只干两件事儿: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主持大局;争论是否迁都南京,以避瓦剌的锋芒。
最后是兵部侍郎于谦一锤定音,给了景泰帝朱祁钰很大的勇气,死守北京,与瓦剌决一死战。
迁都派的提倡者是后来发动“夺门之变”的徐有贞,他据理力争迁都南京,北京城能守住的机会很渺茫,这是典型的逃跑主义者。那么徐有贞的策略是否有道理呢?
公正的说,在当时那个局面下,迁都南京是明朝最为稳妥的战略,如果对比明朝和瓦剌的实力,肯定是有天壤之别,瓦剌不可能灭得了实力强大的明朝,甚至连占领北京城都不会太久。
明朝如果迁都南京,首先是拉长了瓦剌部落的战略纵深,这对游牧民族来说是致命的,他们不会也不能打战略消耗战。景泰帝率领朝中大臣远避南京,那么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军队进行反攻。
凡事有利就有弊,迁都南京最大的风险是政治上的,前任皇帝被俘,现任皇帝刚登基就跑路,这对天下人来说影响太过恶劣,丧失大明王朝的尊严,民心不向,这对未来收复失地有很大的影响。
于谦虽然力保北京城,但风险却极高,把皇帝和整个大明政治中心置于瓦剌大军的包围之中,万一有失,那么明朝就有了覆灭的风险,在封建王朝时代,皇帝和都城就是旗帜,就是法统!
旗帜和法统被取代,那么就可以说王朝被终结,最好的例子就是明朝灭亡,满清只占领了北京城,南京还有明朝皇帝呢,但是天下已然易主,满清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正统,南京明朝被称为“南明王朝”。
于谦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进行赌博,却赌赢了,赌赢的关键有两点:
1、瓦剌也先部落连续作战,早就成了强弩之末,这是游牧民族军事的特点,只适合做土匪,不适合做帝王。
2、于谦有限的组织和统管能力以及军民的上下一心,立保了北京城不失。
其实,最重要的关键还是因为也先和大汉脱脱不花的不和睦,他们在三杨的忽悠下,互相都不信任,也先率领瓦剌部落五万大军南下,他不能确保脱脱不花会不会趁机占了他的部落,抢了他的牛羊。
也先需要快速结束战斗,不可能在北京城下打消耗战,更何况也先的目的不是要明朝灭亡,而是经济诉求,说通俗点,明朝给我的东西要比脱脱不花的多!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一视同仁甚至厚彼薄此。
综上来看,徐有贞提出南迁南京的战略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他也是基于瓦剌部落的现状以及未来形势的分析做出的保守建议。只是有于谦这样的不世能臣在,也用不着这样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