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得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拿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趣。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文化苦旅》
在我国的80年代到90年代,《文化苦旅》曾经火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而这本书的作者也是在那个时候为大家所熟知,然而他的影响力到现在却逐步消失殆尽。
1. 文化先驱
《文化苦旅》的作者是余秋雨教授,他于80年代在海内外考察与讲学途中的作品,是他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的差异和自己在旅途的感触与思考编撰的散文集,这是他第一部散文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
余秋雨于1946年出生于浙江省的一个小镇中,1966年他们一家遭到十年浩劫迫害,自己只能下放到农场劳动。
1971年,总理组织抢救教育布置复课、编教材,余秋雨就在编写教材一列负责鲁迅教材编写。1976年,编写教材被批判,余秋雨只能逃跑到一座小山村的藏书楼中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直到十年浩劫结束。
十年浩劫结束后,他一直在为我国的文化界奔走,重建了当代文化的学术大潮。并写出了《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快速风靡全球的作品,由此也成为了在国际间最具影响力的华文作家之一。
特别是《文化苦旅》一书,通过中国大陆的自然美景表现了一代中国人的心灵纠结。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体现了中国深沉的文化底蕴,作者游历中国各地,探访古人足迹,抒发个人感受。
此书提到的景点有很多,每个景点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余秋雨把他所理解的中国的文化展现给读者,让大家更为理解中国文化的美好与博大精深。
此后余秋雨也多次被国际与我国邀请讲座与聘请为教授,但到了21世纪,一代文坛教主余秋雨曾火遍中国,当今却跌下神坛?这是为何?其中有何玄机?老梁有话说?
2.作品争议
首先的问题就是他的作品,余秋雨教授很喜欢将个人形象与他的作品互为联系,在作品中很多场合都是在夸耀自己。
虽然这样写颇有些"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味道,但是还是有部分读者对于这种莫名的优越感有所排斥,毕竟作者喜欢看的是感同身受的东西,对于这种自我夸耀还是少些为妙。
其次就是在他的笔下,很多事情与人物的描述过于完美脸谱化了,当读者初读时还是觉得很是新鲜,但一味的使用这样的手法,不免让人有视觉疲劳。正是因为人物描写的过于完美,让人感觉人物较为不真实,作品的现实性与批判性随之下降。
相比于近代文豪鲁迅,鲁迅的代表作品《孔乙已》《骆驼祥子》都将人物赋予了当时的社会特征,表现了非常深刻的批判性。而余秋雨的作品有很多各方面都伟光正的完人,让读者没有办法能很深刻的感同身受。
3.个人争议
除了作品上不够让读者信服以外,余秋雨在近年来的公众事件上的表现也不算很好。
最为让人诟病就是他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决定独资捐赠三个学生图书馆,但由于图书需要他自己亲自挑选与购买,捐助款项不能再中国红十字会的账户中查到,所以被很多人质疑为"诈捐",认为余秋雨的捐款金额远远没有他说的那么多。
另外余秋雨在汶川地震时发布了《含泪劝告请愿灾民》这篇文章也被很多人所反对。余秋雨在这篇文章中以官方的立场劝告灾区民众不要去闹事谋取自己的利益,这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可能是经历过十年浩劫时代的老人,余秋雨从来不会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表明自己批判的立场,在文章中也是对官方的拥护。
在当时这篇文章引起很大的反响,对于这篇文章几乎是全盘否定的,作为著名媒体人,看老梁又是怎么说的呢?老梁总结自己观点:"文人不该为当权者摇旗呐喊。"当然这是21世纪,要是想想十年浩劫时代的话,那可能又是另外一种光景。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个哈姆雷特。"当然就这些事来说,并不是什么原则性上的错误,毕竟余秋雨是从十年浩劫时代过来的人,十年浩劫时代给他留下的烙印也深深的留在了他的作品之中。
相比于如今在21世纪成长起来的新青年,对于政府与官方,他还是善于迎合我国官方希望的主流价值观的作品,他的作品也被选入高中语文的教科书,也不得不承认由他编撰的教材至今还在沿用。
他也是一个有识之士,只不过被时代与经历局限住了自己的双手,导致自己从家喻户晓到影响力消失殆尽,所以说也不能片面的看待他的作品,可能要更进一步思考他这么写的原因和内心的想法。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余秋雨来说,人们应该持有一个相对中立的态度,毕竟他曾经的作品也是在那个时代足够优秀的存在。在网络上对于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是客观的说,余秋雨的作品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看过呢?
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倾向于视频、图片等快餐文化,真正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书的时间也是越来越少,正如余秋雨写的那本《文化苦旅》的名字一般。
人们正在经历的就是一场艰难的文化苦旅,不知道已经有多久没有好好的品读一本书,静下心去思考反思自己。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人的这一席话还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放下手里正在玩的手机,拿起一本余秋雨的书读一读,说不定还能看出另外一种自己的见解。
当然也只有经过自己的阅读与思考才能对一个内容创作者进行评价,毕竟这也是别人花费时间与心血写出来的作品。
上一篇:为何大佬都爱发呆|可可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