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 | 可可
Hello大噶好,我是可可,极专业的选手下场写文章~最近我的咨询名额收得很紧啦,今年开始只服务长期咨询包的用户,所以大家有咨询寻求的尽量选择长期陪跑,愿我们长期彼此守护。:)
每次有可爱的用户带着焦虑问我,不知道怎么分配时间呀,什么都想做,但总是好赶哦,不做又怕错过什么。我问,都要做什么呀。答:你看嘛,ABCDEDF都要做,都得分配时间。
哈哈,在你们的时间分配中,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发呆。
1. 这不是玩笑,高质量的发呆是一种忘我的深度思考。平时忙忙碌碌是在获取信息,而发呆是将零散的、未经加工处理的信息,进行高密度地重新整合。
注意这里的用词,“忘我的深度思考”,这个过程是不允许被环境打扰的。
大家可以信任我身边百亿大佬的数量密度,且与这些大佬不是在工作场合远远照面,而是在每日的生活中高频接触。在我的观察中,越大的大佬越容易出现心流的思考时间,他们可能看起来在做一件很日常的事情,去咖啡机倒一杯咖啡,去厨房拿个水,但只要他们全程不说话+眼神聚焦,表情带些严肃,那么大概率就是进入了高质量的、纯属心流的发呆时间。
这个时候就千万不要去惊扰他们,有点像什么呢,你就当自己遇到了一个梦游的人哈哈哈哈哈,不要去叫醒。最好都不要关注他们,他们倒完水自己回书房就好了。
如果这个过程中来一句“你渴了呀,要不要喝果汁呀”,他们大概率会很懊恼,因为高密度、极高信息量的思考被打断了,一会还得重新再来,还未必有一样的灵感。
2. 讲这些案例是为了说明什么呢,高质量发呆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必须的存在。
如果是学生,发呆的时候闭上眼睛, 感受这本书的架构,为什么要这么编排目录结构,一章和一章之间的链接是什么,甚至于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是什么。
如果是做生意/副业的同学,我的用户到底在哪里,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痛点一般都是怎么解决的,解决得怎样了,还有没有遗留痛点,这次痛点解决完后,下次会什么时候出现,中间一般隔多久,有没有什么触发事件……
甚至于,看到一个东西,就想到自己的某个用户曾经跟自己说过一个什么话,然后对用户的感知更深刻细腻了。
3. 很多人经常社交是因为不想失去多样化信息。
真相是, 我们只需要非常少量的信息,但需要一个能量巨大、密度很高的信息处理系统,将少量信息转化为阶段性的高浓度智慧,去实操,去拿到小结果;而后迭代社交圈的质量,优化初始信息的来源,继续深度思考……
而非庸庸碌碌地从一个局赶到另一个局,重复着之前的思考模式;庸庸碌碌地从一件事忙到另一件事,重复着之前的认知体系。
练习发呆需要阶段,刚开始通过冥想、打坐、练功、茶艺等方法,慢慢学会和熟悉“我只和自己呆着”,学会安然静默、舒适无碍地独处后,方能让很多灵感自然浮现。
每天多想一点点,思考得更深入、更用力一些,训练久后,实现“随时进入深度思考的心流模式”的境界。
好啦,今天内容要结束了,大家周一快乐!!我今年开始接咨询名额会缩得很紧,想要咨询陪护的宝贝抓紧预约今年的名额哈,这样我可以更有规划地安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