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会,帝王为了扩张领土或是维护边境和平,会派重兵出征打仗,而城墙更是保护城镇的重要防线,尤其是防守方,会在城外设置护城河,甚至在城内建起二重或三重瓮城,加强防守,避免敌军爬上城墙、攻破大门。不过外界不禁好奇,为何古城墙几乎都是建成“锯齿状”?
事实上,这样的锯齿设计,并非为了美观,而是具有重要的战略考量。古代城墙主要由墙体、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构成,而城墙或城池旁突出的建筑,上部称为“敌台、墩台”,而下部则称“马面”,会随城墙位置的不同,而设计出不同的马面,由于它底下突出的墙体长如马脸,因此得名,若从侧面看城墙,则会发现整片城墙宛如呈现锯齿状。
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增强墙体防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投石机等大型冷兵器,若城墙不够坚固,易被巨石轰倒。修筑马面能增加墙体厚度,对墙体起到支撑作用,增强墙体稳定性,减少被砸出破洞甚至坍塌的风险,以较小的消耗实现较好的防御效果。
分散敌军兵力:马面突出于城墙,使城墙增加了几个面,当敌军攻城时,尤其是使用云梯爬墙时,能够有效分散敌军人数,拉长战线,让敌军难以集中兵力突破一点,方便守城方逐个击破,降低敌方进攻的冲击力。
形成交叉火力:古代战争常采用“交叉火力”战术,防守军在城墙上会有防守死角,马面突出的墙体可以增加两面视线,士兵在上面不仅能直线射击,还可顾及左右两侧,使两个马面和中间的城墙形成三面包围敌人的态势,最大化地击杀敌人,消除防守死角。
(注:文章仅作知识分享,部分图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先行将文化融入建筑、文旅、建材的文化建筑产业对接平台!
下一篇::雪舞倾城 雪舞倾城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