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学位服”为何是青色
创始人
2025-11-26 08:00:39

明代佚名蓝衫容像图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流传千年的诗句,不仅是对贤才的思慕,也勾勒出中国古代学子服饰的一抹清雅身影。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学子们其实一直拥有属于自己身份的“学位服”,那便是“青衿”。

“青衿”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郑风·子衿》。《毛传》释其为“青领”,指的是衣领的颜色与样式。汉代学者进一步解释,“衿”即“交领”,是古代衣襟交叠于胸前的形制。因此,“青衿”的本义,正是先秦学子所穿的青色交领之衣。

为何偏偏是“青色”?这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意涵。在传统五行观念中,五色与五行相配,青色对应东方与木行,象征草木初生、万物萌发。《说文解字》释“青”为“从物生时色”,恰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相呼应。身着青衿的学子,被视为未来的“宰相根苗”与“国家栋梁”,青色承载的,是师长家国的期许与栽培之意。

那么,这种“青衿”究竟是何形制?这便需追溯至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深衣”。早期纺织技术有限,布幅较窄,为制作长衣,古人将上衣与下裳相连,形成“被体深邃”的深衣制,兼具礼仪与实用。“裾”指衣袍下摆,下摆平直者为“直裾”,弯曲盘绕者为“曲裾”。从出土文物看,如马山楚墓中的战国直裾袍,既有宽博雍容的款式,也有收窄合体、便于行动的形制。后者更贴合“青衿”作为日常学子服饰的轻便形象。

深衣所蕴含的典雅庄重,对中国文人审美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历代儒者,如宋之朱熹、明之先贤,皆致力于复原与传承深衣之制。朱熹所复原的“朱子深衣”,采用“对穿交领”结构,平铺时为对襟,穿着时交叠成领,形制古朴庄重。明代则在承袭古意的基础上发展出“续衽交领”,平铺亦呈交领形态,更显方正严谨。此外,为简化制作,明代还衍生出通裁结构的“道服”,虽制作工序不同,其礼仪地位与深衣相类。

在明代,深衣与道服并非日常随意穿着的服饰,其礼仪层级极高,常出现于极为郑重的场合——例如科举放榜之日。传世名画《观榜图》(仇英作)中,可见众多学子身着深衣或道服,翘首期盼金榜题名。

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社会,科举放榜实为学子生涯中至关重要的“毕业典礼”,中试者“上岸”,落第者再战,如归有光这般屡试不第直至暮年者,亦不乏其人。在此人生关键时刻,深衣与道服便充当了他们的“毕业礼服”。

与深衣、道服的隆重相对,“襕衫”则是学子平日所穿的“制服”或便服。宋代以圆领袍为官员常服,学子作为“准官员”,其襕衫亦为圆领,形制近似官服,但多以白色为主,称“白襕衫”,衫下施一横襕,既延续“青衿”遗意,亦象征深衣之制,标示其“白衣”(未仕者)身份。至明代,襕衫制度得以延续,但取消横襕,改以宽阔底缘为饰,且颜色统一为蓝色,故又称“蓝衫”。

那么,那些在“大登科”中脱颖而出、高中进士的“天之骄子”,在人生最荣耀的时刻又作何装扮呢?自宋代起,新科进士“簪花”之礼便被正式载入《舆服志》,谓之“簪戴”。所用之花以罗、绢制成,颜色、式样皆有严格规定,君臣同簪,盛况空前。进士于此日可脱去白襕衫,换着低品级的绿色官服,谓之“脱白挂绿”,标志其身份由“民”至“官”的根本转变。即便如司马光这般不喜奢华的大儒,在闻喜宴上亦不得不遵从“君赐不可违”的礼制,勉为其难簪花一枝,成为历史趣谈。

至明代,进士服饰更趋专门化,形成独特的“进士冠服”:身着蓝色罗袍(可视为襕衫的升级),头戴饰有展脚、可加簪花的“进士巾”。这一身装扮,既显庄重,又添儒雅风流,成为科举功名的视觉象征。

从先秦的“青青子衿”,到宋明的“深衣道服”“白襕蓝衫”,再到进士的“簪花挂绿”,中国传统学子服饰不仅是一部绵延千年的服饰演变史,更是一幅承载着教育理念、科举文化、礼仪制度与身份认同的生动画卷。它们以其独特的色彩、形制与礼俗,默默诉说着古代学子“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之路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理想。

文/张梦玥(央视频汉服系列节目学术顾问、《华夏衣冠》编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天孚通信股价涨5.11%,中信... 11月26日,天孚通信涨5.11%,截至发稿,报155.28元/股,成交36.52亿元,换手率3.1...
天孚通信股价涨5.11%,易方... 11月26日,天孚通信涨5.11%,截至发稿,报155.28元/股,成交36.63亿元,换手率3.1...
佳讯飞鸿涨2.09%,成交额7... 11月26日,佳讯飞鸿盘中上涨2.09%,截至10:44,报8.78元/股,成交7714.84万元,...
扬子新材跌2.08%,成交额3... 11月26日,扬子新材(维权)盘中下跌2.08%,截至10:44,报3.77元/股,成交3062.5...
信安世纪跌2.05%,成交额5... 11月26日,信安世纪盘中下跌2.05%,截至10:44,报13.41元/股,成交5306.2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