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中原大地的好山好水好文化,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把户外经济的热潮转化为群众增收的好‘钱’景。”
□本报评论员 悦连城
太行山脉的徒步栈道上,人流涌动;伏牛山的露营地里,灯火点点……近年来,越来越多游客主动避开热门景区,在旷野中享受生命。这股蓬勃兴起的户外热潮,不仅带动了徒步成团服务、户外装备等新的增长点,也为我省文旅市场注入新动能。
户外经济的崛起,是需求与供给的双向奔赴。从需求端看,90后、0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与走马观花式的传统旅游相比,他们更追求体验升级。在北龙湖,白领们用飞盘运动驱散工作疲惫;在太行山间,年轻的“驴友”用徒步收获成长——户外经济的兴起,源于“全民户外”理念的普及。
根据相关报告,截至2025年4月初,我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超4亿。庞大的户外群体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消费总额超过3000亿元,增幅近40%。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规划,到2025年年末,我国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从专业登山装备到日常户外服饰,户外经济的产品种类持续丰富,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河南,地处天地之中,区位优势独具,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南太行的健康步道、伏牛山的森林营地、雁鸣湖的滨湖露营,优质自然资源触手可及,共同构成多元立体的户外场景体系;平舆县集聚户外用品生产企业及配套企业303家,建成户外休闲用品专业园区15个,撬动百亿级户外用品产业;斐乐中原超级奥莱首店年销售额达1亿元,李宁、安踏的超级奥莱店年销售额也高达7000万—8000万元,彰显着中原户外市场强大的消费活力……
热潮之下,户外经济想要行稳致远,仍需精准发力、补齐短板。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打造多元化、特色化营地,深度开拓新场景;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推动营地+田园生活、自然教育、体育比赛、休闲康养等形式,创造新业态;不断完善市场监管机制,细化对装备配备、安全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避免行业野蛮生长。加强政策引导、厚植产业基础、优化服务体验,就一定能让户外经济成为文旅产业升级的“新引擎”,守护中原大地的好山好水好文化,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把户外经济热潮转化为群众增收的好“钱”景。
上一篇:初冬菜价为何不降反升
下一篇:古代的“学位服”为何是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