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监管形同虚设?800元“死亡证明”公然售卖,假证黑市为何查不完
创始人
2025-11-24 22:21:29

你敢相信,花800元就能为自己办理一张“死亡证明”?甚至连精神诊断报告、百万元级银行存单都能按需定制,最快次日发货且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

这些看似只存在于荒诞剧情中的场景,如今正悄悄蔓延在多个网络平台。

这些假证的仿真度究竟有多高?背后盘踞的黑色产业链,又会给社会秩序带来怎样的冲击?小李在深入了解后,愈发觉得这一现象值得所有人警惕。

假证黑市嚣张无界

“姓名、照片、生日发过来,800元办理精神诊断报告+死亡证明,次日发货,不满意可退。”小李在某网络平台咨询时,就收到了这样直白的回复,着实被这种明目张胆的违法交易震惊。

在大众认知里,死亡证明、出生证明等证件由国家机关严格管控,可如今在利益驱使下,它们却成了不法分子手中随意兜售的“商品”。

更令人咋舌的是,假证种类早已突破想象边界,除死亡证明、精神报告外,怀孕B超单、引产手术单、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甚至数额高达百万元的银行存单,均可“按需定制”。

卖家的嚣张程度更刷新认知,面对“假银行存单能否蒙混过关”的疑问,客服直接打包票“一般看不出来”,还主动提醒“数额别太高,二三十万元最合适,太大了我们也不敢接”。

小李始终认为,证件的本质是社会信任的载体,当“死亡证明”都能成为交易标的,背后暴露的不仅是部分人对法律的漠视,更是对社会秩序的公然践踏。

这些假证看似只是一张纸,却能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有人用假学历骗取高薪工作,有人用假存单忽悠亲友借钱,更有不法分子用假身份证、户口本实施诈骗。

就像前不久湖北随州的案例,新娘用网购的假身份证、假B超单骗婚20万元,将受害者坑得血本无归。

更可怕的是,这些假证的仿真度极高,业内人士看过卖家提供的样本后直言,样式、内容与真证几乎无异,普通人根本无法分辨。

当“假证”能轻松骗过常人眼睛,其危害便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会渗透到求职、金融、医疗等各个领域,破坏公平正义的社会基石。

深挖产业链

假证黑市之所以能死灰复燃,背后是一条分工明确、隐蔽性极强的“一条龙”产业链,而网络平台正是这条产业链得以存续的关键土壤。

表面上看,在平台搜索“办证”无法找到相关商品,但只要输入“可查”“你懂的”这类暗语,就能跳出大量“定制服务”店铺。

为规避监管,卖家从不在平台页面提及“假证”二字,咨询时会立刻提示“勿发敏感词”,并引导用户添加私域聊天工具沟通。

这种隐蔽的操作模式,让平台的监管机制形同虚设,既无法通过关键词筛查发现违规,也难以追踪私域沟通的交易线索。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条产业链早已不止“制假售假”那么简单,还衍生出“假验证系统”的配套服务。

小李实际测试后发现,定制的“大学毕业证书”上会附带一个所谓的“官网查询网址”,输入证书编号后,竟然真的能显示认证信息。

这种“假证+假验证”的组合,让假证的迷惑性大大增强,也让买家更加肆无忌惮。

在小李看来,平台的监管缺位是假证黑市猖獗的核心原因之一。

虽然相关平台多次配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部门也曾联合印发方案打击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涉假行为,但这些措施似乎没能触及根本。

不法分子的规避手段不断升级,从公开售卖转为私域交易,从直接宣传转为暗语暗示,让监管难度陡增。

部分平台缺乏主动监管的动力,只要没有收到明确举报,就对页面上的可疑信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形中给违法交易提供了生存空间。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条产业链的“客户群体”十分庞大,从为找工作买假学历的求职者,到为骗取信任买假存单的诈骗犯,再到为应付检查买假证明的普通民众,不同的需求支撑着假证黑市的持续运转。

很多买家抱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觉得“就买一张,不会被发现”,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刑法。

买卖皆涉刑

或许还有不少人并不清楚,买卖假证并非“小事一桩”,而是实实在在的犯罪行为。

律师明确表示,制作、出售出生医学证明、学位证书等假证件,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最高可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即便是购买假证的一方,同样属于违法犯罪,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那些试图用“趣味证明”、“温馨提示”推卸责任的卖家,根本无法免除其法律义务。

假证黑市屡禁不止,根源在于“需求”与“供给”的畸形匹配。

部分人急于走捷径,不愿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证件,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而平台监管存在漏洞、打击力度有待加强,让制假售假者有恃无恐。

要根治这一乱象,不能只靠“事后打击”,更需要打出一套“预防+监管+惩戒”的组合拳。

平台必须扛起主体责任,不能再依赖“被动举报”的监管模式,而要主动升级技术手段,通过大数据筛查暗语关键词、监测私域引流行为、排查可疑交易订单,从源头阻断假证交易的渠道。

对于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店铺,要坚决予以封禁,并将相关线索移交公安机关。

监管部门也要形成治理合力,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不仅要打击制假售假的不法分子,还要深挖产业链上下游的组织者、参与者,做到“一网打尽”。

还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让公众明白买卖假证的法律后果,从思想上遏制“买假”的需求。

每个公民都要守住法律底线,与其抱着侥幸心理买假证走捷径,不如通过努力获取真实的证件和资格,一旦发现假证交易线索,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共同参与到治理乱象的行动中。

结语

说到底,假证黑市破坏的是社会的信任与公平,损害的是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当“死亡证明”都能被明码标价,当假证能轻松骗过普通人的眼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小李始终坚信,只有平台守好门、监管出重拳、公众不买账,才能彻底铲除假证黑市的生存土壤,让法律的红线真正不可逾越,毕竟任何试图通过违法手段走捷径的行为,最终都将自食恶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当“9”系SUV卷到年底,智己... 当智己CMO李微萌看到LS9上市25分钟大定5000台的数据,并谈到对这款车预售以来的订单表现时,她...
《四喜》沈明珠30万倾尽一切,... 《四喜》作为一部聚焦家庭与职场的电视剧,以其真实且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生动的角色塑造,呈现了两位女性角色...
《四喜》:看到彭静饰演的丁虹,... 央视热播剧《四喜》里,丁虹原本只是一个推动剧情的工具人配角,却被演员彭静演活了。她手腕上那只显眼的玉...
这届年轻人,正被AI「爱」到窒... 新智元报道 编辑:倾倾 【新智元导读】看似温柔的对话,也能把人一步步拖进深渊?七起诉讼揭开真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