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几位宝妈聚餐,女人凑到一块儿,话题总绕不开孩子、老公和婚姻。
聊了好久,我们几个家里有女儿的宝妈,最终达成了一致想法:如果有可能,以后尽量不让女儿在 30 岁前结婚。
原因有以下三点:
心理学研究发现:30岁后个体的情绪调节、冲突处理能力更强更稳定,能减少婚姻中因“心智不成熟”引发的矛盾,为长期关系奠定基础。
聊天时,谈起各自结婚的原因,所有宝妈都说没有原因,要么是父母催着结婚,要么是恋爱谈的差不多了,到了该结婚的时候了。
比如我吧,大学期间就跟现任老公谈恋爱,谈到毕业见了家长,双方家长都觉得还不错,就催着我们订婚,订完婚结婚自然而然就被提上了议程。
所以,毕业没两年,我就稀里糊涂结了婚,有了孩子,过到了现在。
然而,现在想想,当年自己对当年自己对婚姻意味着什么根本没有概念,以至于结婚后有段时间我一直和老公因各种琐事争吵不休,差点还闹到了离婚的地步。
婚姻不是恋爱的延续,而是两个独立个体带着各自原生家庭的习惯、三观和期待,在柴米油盐中共存。如果结婚时,女孩心智还未成熟,这个学习的过程就会异常艰难,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
现在的女孩走出校园就已经20多岁,之后总要花些时间摸爬滚打,投资于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等自己足够成熟了,至少也得30岁。
著名作家张爱玲曾说:“男人可是不宜于早婚,没有例外,一来年轻人容易感情冲动,没有选择眼光……而且年轻人很少能经济独立,早婚妻子一定由父母赡养,养成依赖的心理,于将来前途有碍。”
这句话于现代女性来说也非常适用。
宝妈小李说,自己大学毕业刚工作,就被父母催婚,家里也不断的给她介绍对象。当时她看着身边朋友都陆陆续续结了婚,心里也慌了,于是选了一个经济条件、工作、长相都还不错的男生,相处不到半年就匆匆结了婚。
可婚后她才发现,老公是一个毫无主见的“妈宝男”,家里大事小事都婆婆说了算,尤其是刚生孩子那2年,婆媳矛盾不断,老公也从不站自己这边……
要不是后来自己坚持跟婆婆分开住,她说自己应该也离婚了。
脑科学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是大脑中最后成熟的部分之一,约25岁才基本发育成熟,负责执行功能、冲动控制、理性决策和情绪调节等功能才趋于稳定。
所以,从生理上来讲,20多岁的女孩在面对配偶选择时,很容易被“爱不爱”“帅不帅”“有没有钱”等外在条件所迷惑,很难意识到一段美满的婚姻,主要靠的是男方的责任感、沟通能力、性格、家庭氛围等隐形因素。
近些年,国内离婚率持续上升,80后、90后陆续成为“离婚潮”的主力军。
除了个体意识觉醒、观念开放,导致他们选择离婚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乏经营婚姻的能力。
我老家一个邻居的女儿,23岁与男友奉子成婚,结婚时她与男友还是热恋期,婚礼上她笑的幸福的像个孩子。
可婚后没多久,夫妻俩就经常因为各种事吵架,比如谁该半夜起来给孩子换尿布、谁该洗碗拖地,甚至炒西红柿要放糖还是放盐都能吵个不停。
每次吵过架后邻居女儿还只会用生闷气和冷战表达不满,结果孩子还不到1岁婚姻就走到了尽头……
与以前只负责“相夫教子”的女性不同,现在普通家庭出身的女孩,离开校园就要像男人一样出去工作。
20多岁的年轻女孩,刚踏入社会,工作很难踏入正轨,必定有各种压力需要面对,这时候如果步入婚姻,就要同时面对房贷、车贷、养娃、婆媳关系等现实问题。
职场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下,一场关于西红柿炒蛋的争吵,都能成为压垮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过来人,虽然我们不建议我们的女儿早结婚,但凡事都没有绝对,满足这俩条件的女孩,30岁前结婚也未尝不可。
如果一个女孩自我认知极其清晰,明确的知道“我是谁,我要啥,我能为婚姻放弃什么”,那她即使不到30岁,也说明她心智已经成熟,具备步入婚姻殿堂的基本能力了。
婚姻是人生大事,谁都希望它能圆满长久,我们做妈妈的之所以不建议自己的女儿过早结婚,当然也是为她们考虑。
但婚姻背后如果有一套兜底机制,满足以下条件,那早点结婚也没什么。
第一,女方婚前已有稳定的收入和积蓄,不会因为结婚后赚钱少或者不工作而忍气吞声。其次,男方足够优秀,有责任感、边界感、沟通能力,且与女方已经历2年以上的磨合期,见过彼此最坏的样子;最后,女方娘家非常给力,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在经济上、心理上给女儿最大的支持。
当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女孩,通常最清楚时间沉淀的价值,反而不会过早选择早婚。
作为女性,你是多少岁结婚的?
这个年龄结婚,你觉得早吗?
如果你有女儿,你建议她多大结婚?
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和言论,供其他家长学习参考。
文章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