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当脑海闪现建筑名师沙里宁的名言,青岛老城的记忆重燃,开谷整一年的“波螺油子艺术谷”又火了。
站在历史文脉与未来图景的交汇处,青岛地铁集团以轨道交通为发展轴线,深度参与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再生。
从物理空间的雕琢到文化场景的再造,再到情感价值的链接,在传承与探索中,“波螺油子艺术谷”为城市注入更多人文温度与发展可能,也为轨道交通行业参与城市治理与空间再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青铁模式”。
从“物理保存”到“活态传承”
波螺油子,这条因形似海螺内部结构、马牙石被踩踏得光滑如油而得名的老街,曾是青岛最鲜活的市井符号。500米的蜿蜒坡道上,里院建筑群与商铺交织,承载着老青岛的烟火气与集体记忆。
然而,随着城市扩张,这里一度陷入衰败:建筑破败、人口外流、商业凋敝……
2022年,青岛启动城市更新三年攻坚行动,波螺油子所在的苏州路地铁沿线片区被纳入首批改造范围。
在波螺油子艺术谷的改造中,青岛地铁团队对马牙石路面、里院建筑立面、木作结构等历史元素进行了系统性修复。
为了保留波螺油子的历史肌理,青岛地铁秉持“应保尽保”“修旧如旧”的原则,将马牙石路面、老建筑风貌等历史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在保留物理空间历史痕迹的同时,赋予建筑现代商业运营功能,让老建筑可感可触。
这种“功能焕新”让历史建筑不再是静态的展品,而是成为承载文化活动的活态容器。
正如青岛青铁茂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慧杰所言:“保与用相结合,用功能焕新让老建筑‘活’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波螺油子艺术谷的改造工艺,更在专业领域获得权威认证:其外墙饰面修复技术、木作结构加固方案等,荣获青岛市工匠大赛多项荣誉。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青岛地铁对“文化保护”与“商业运营”平衡点的精准把握——
通过建立标准化的修复流程,确保历史元素在改造中不被破坏;通过引入现代商业逻辑,为老建筑注入持续运营的生命力。
漫步于波螺油子艺术谷,马牙石路与高架桥、地铁轨道交织出立体而丰富的城市景观,四季生态之美静静绽放。这里既有依地势起伏、错落有致的院落空间,也有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青岛美学”,更保留了这座城市最为生动、原真的市井风情。
这种立体化的空间利用,既最大程度保留了历史风貌,又通过功能分层满足了不同业态的需求,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向赋能。
从“同质竞争”到“文化独占”
在传统商业地产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波螺油子艺术谷摒弃“大而全”的购物中心模式,转而聚焦“小而美”的非标商业与主理人品牌。
艺术策展沙龙、设计师品牌集合店、复古市集等创新业态的引入,在契合与城的文化气质的同时,还通过“唯一性”构建起差异化竞争力。
“山谷少年”负责人鲤鱼大叔坦言:“选择波螺油子,是因为这里的老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能激发我们的设计灵感。传统商场的标准化空间会限制品牌故事的表达,而这里的里院、马牙石、无界剧场,都是天然的创作素材。”
这种“场景即内容”的逻辑,让品牌与空间形成了深度绑定,在这里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商品,也是一种与城市记忆关联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非标商业是波螺油子艺术谷的“硬件”,那么常态化的内容生产与IP运营则是其“软件”。
青岛地铁建立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运营体系,围绕“地铁+商业+文化+生活”四大维度,在涟漪广场、无界剧场等公共空间定期举办周末市集、主题快闪、怀旧舞会等活动。
上班族刘女士对这里的变化也感触更深:“以前这片区域比较冷清,晚上基本没什么人。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不仅有各种特色小店,还经常有文创市集和艺术展览。我和朋友周末经常来这里,喝杯咖啡、逛逛店铺,消费选择丰富了很多,体验感完全不同。”
自2024年11月正式运营以来,波螺油子艺术谷始终保持满租状态,月均营业额屡创新高,仅十一黄金周就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有效带动地铁客流量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商业氛围提升。
为了支持本土品牌发展,青岛地铁联合外部团队沛诺创意,搭建了以“青岛本色”为核心的培育体系,为入驻主理人提供品牌设计、营销推广、运营指导等全方位支持。
“二手之王”市集从最初的几个摊主,发展到现在的五十多个,地铁带来的稳定客流让创意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摊主们通过定期交流,形成了“创意社群”。市集摊主李先生表示:“在这里,我们不仅是卖货,更是在传播青岛的文化。地铁提供的不仅是空间,更是一个让本土品牌被看见的平台。”
从“空间运营”到“城市赋能”
波螺油子艺术谷的成功,是青岛地铁“轨道+”战略的缩影。
近年来,青岛地铁以轨交线网为脉络,高效利用地铁沿线碎片化空地开展城市“微更新”,打造出中山路里院、畅享汇、青铁体育公园等多个项目。
中山路里院项目通过建筑修缮与业态导入,全面赋能里院复兴,西院开发成城市精品酒店——青亭酒店,东院打造融合文化产业、书店、餐饮、展览和美学生活等多种业态的人间采蜜文化坊,两院业态动静联动,唤醒消费需求,让老城在现代语境下获得新生;畅享汇项目则利用地铁2号线海信桥站口低效土地,开发小型商业产品线,精准服务周边居民的“最后1公里”需求。
居住在海信桥站附近的陈女士感慨:“以前买菜、吃早餐要跑很远,现在畅享汇里什么都有,孩子还能在佳音书屋学英语,晚上有八段锦课程,周末有露天电影,幸福感提升了很多。”
青岛地铁的“轨道+”的模式,创造了消费新热点,并将商业空间转化为城市文化场域。
此外,青岛地铁还利用地铁沿线碎片化空地,打造了青铁体育公园、青铁畅享运动天地等运动空间,推动全民健身与轨交场景深度融合。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城市空间利用率,更丰富了市民的消费体验,形成“地铁开到哪,活力带到哪”的良性循环。
这种“青铁样本”的推广,为轨交行业参与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在更大范围内激活了城市的文化基因与消费潜力。
从波螺油子艺术谷到中山路里院,从畅享汇到体育公园,青岛正在用一场场“微更新”,编织一张融合商业、文化与生活的城市美好生活图景。
这,是青岛的实践,更是中国城市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也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刻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