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基本信息
作者: [美] 洛兰·达斯顿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人类为何在自然中寻找秩序?
译者: 郭可心
出版年: 2025-9
页数: 110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社会思想丛书
02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自然与人类道德秩序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达斯顿首先分析了自然秩序如何成为人类社会规范的源泉,指出尽管自然本身并不具备道德权威性,但人类历史上不断尝试从自然现象中寻找道德与社会秩序的模型。她区分了三种自然观念:具体的自然、地方性的自然和普遍的自然法则,并讨论了它们如何影响人们对道德秩序的理解。她提出,虽然自然提供了丰富的秩序示例,但将自然直接等同于道德权威是不恰当的。书中还强调了人类对表象的追求如何影响我们对秩序的认知,表明我们倾向于通过感官经验来理解世界。此外,达斯顿批评了试图将特定文化或历史背景下的规范自然化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相对主义或未经批判的传统接受。她呼吁对自然和道德秩序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以避免简化或误用这种关系以支持特定的政治或社会议程。本书深入探讨了自然与道德秩序之间的复杂联系,挑战了简单的自然化策略,并提出了对这种关系更细致入微的理解的需求。
03
作者简介
洛兰·达斯顿(Lorraine Daston),著名科学史专家,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名誉科学会员。主要研究概率和统计、奇迹和自然秩序等。代表作有《启蒙运动中传统的或然性问题》(Classical Probability in the Enlightenment)、《规则:我们依之生存的历史》(Rules: A Short History of What We Live By)等。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质性研究研修班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2024年7月26-28日;线下)、第二期(2024年8月16-18日;线下)、第三期(2024年12月7-16日;线上)、第四期(2025年3月7-9日;线上)、第五期(2025年7月25-27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5年12月下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六期(线上)。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致力于打造一个跨学科交流与深度对话的学术平台,探索质性研究在多元学科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通过跨学科的视角碰撞与方法互鉴,研修班旨在推动不同领域质性研究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无论您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还是对质性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实务工作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多元学科视角下质性研究的丰富内涵,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提升研究能力与学术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一期(2025年7月11-13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6年1月上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二期(线上)。
如有兴趣可添加以下微信加入交流群,以便了解口述史研修班与质性研究研修班最新信息。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了解最新相关资讯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结业证书,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