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蓉城,迎来一场跨越山海的相聚。2025年11月13日至14日,“一带一路”中国(成都)—中东欧国家工商界对话会在成都如期举行。
“我们带着具体合作意向而来,渴望将友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与投资。”14日,斯洛文尼亚社会民主人士党副主席、国民议会副议长梅伊拉·霍特出席对话会时如是说。
这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工商界首次以成都为支点开展专项对话,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塞尔维亚7个中东欧国家的政商精英组团调研成都。阵容庞大的政商界联合考察团中,有斯洛文尼亚社会民主人士党副主席,有罗马尼亚前总理,也有克罗地亚议会议员。规格的升维,足见中东欧国家对此行的重视。
▲考察团在成都规划馆
为期两天的行程中,数十人考察团的足迹从历史街区延伸至城市规划馆,从先进能源、低空经济产业园一路看到物流园、铁路港,不止于“打卡式”考察,更在一次次技术证询、市场论证中,以期在新能源、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核心领域探寻合作新机。
数据显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年均增长8.8%,其中,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年均增长7.4%,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作为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核心枢纽,成都此次搭建的对话平台,呼应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深化合作的共同诉求。
站在中欧建交50周年的关键节点,中东欧国家为何集体“向东看”?成都,在这一新的合作趋势下又将如何更好发挥“支点”作用?
中东欧国家“向东看”
成都进入视野
这场高级别的工商界对话会首次举办便落地成都,并非偶然。
今年3月,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马博洋携“美酒”亮相第112届成都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向成都及全中国推介斯洛文尼亚葡萄酒,并与成都市政府举行双边会谈。双方一致认为,卢布尔雅那与成都的姊妹城市长期友谊为深化生物技术、电子与信息通信、医药、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贸易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6月,塞尔维亚国民议会副议长拉古什专程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向与会嘉宾推介塞尔维亚的投资环境,并在蓉考察产业发展情况。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7月1日中国—塞尔维亚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后,成都海关当月便签发首份中塞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为两国经贸往来开辟新通道。
▲考察团在东方氢能产业园
今年10月,成都—匈牙利产贸供需对接会如期举办,匈牙利佩奇—巴兰尼亚工商会代表及企业高管集体来蓉,与成都30余家重点企业面对面交流,精准对接两地市场需求。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欧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对中欧关系的有益补充。数据显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年均增长8.8%,其中,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年均增长7.4%,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东欧国家无疑需要在中国寻找更坚实而可靠的市场伙伴。
从中东欧国家近期动作频频来看,他们对成都的“青睐”似乎正日益浓厚,这场跨越亚欧的合作热潮背后,更是一场城市表达与时代机遇的双向奔赴。
跨越亚欧大陆
立体枢纽拉近时空距离
中东欧国家开始“青睐”成都,始于这里日益凸显的枢纽价值。
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物流效率是合作的先决条件,而成都已构建起“空铁公”多位一体的国际物流网络,为跨区域合作打通了关键脉络。
欧洲的三文鱼48小时即可端上成都市民餐桌,这一细节背后,是中欧(成都)班列的高效运转——今年1—9月,成都开行中欧班列1677列、累计开行超1.9万列,联通罗兹、布拉格、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等境外城市126个,开行数量和质量保持全国前列。
▲班列直达欧洲
与此同时,成都创新探索的“欧洲通”运营模式,构建起北(至俄罗斯)、中(至欧洲)、南(跨里海、黑海至欧洲)三线并行的“陆上直达+铁海联运”多元化通道,特别是在南通道建设中已形成了跨里海、跨黑海、全程铁路等3种运输模式,有效保障了中欧班列通道的安全稳定。
空中通道同样给力,两大国际机场运营99条国际(地区)客货航线,通达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出入境人员近600万人次,国际航空货邮吞吐量超40万吨,进出口值超6500亿元。全国第五个、西南首个国际公路运输(TIR)集结中心在此落地,“天府号”跨境公路班车通达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一张立体化的全球链接网正加速成型。成都正以立体交通网络,成为中东欧国家连接中国西部大市场的最优支点之一。
产业共振
互补优势激活合作新空间
合作的深化,更源于成都完备的产业体系与中东欧国家的发展需求形成精准契合。
就在近日,位于成都的中欧中小企业合作区正式入选工信部2025年度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名单,这里不仅是成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承载地,更是成都对欧链接合作的关键“节点”。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相互投资意愿强烈、领域广泛,尤其是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领域,逐渐成为双方投资合作新亮点。这种跨越洲际的市场协作动力在成都得到进一步释放。
▲考察团在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产业体系完备,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1600亿欧元,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31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集聚,平均每天就有两家外资企业落户。而合作的另一端,中东欧国家在传统工业领域优势明显,既有高端工业品,也有优质农食产品,绿色化、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
可以看到,成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互补优势极其明显,合作空间亦相当广阔,无论是新能源、环境保护,还是数字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领域,都有着相当可观的合作新增长点。
这种互补性在考察团的走访中也得到充分印证,在沃飞长空,无人机的规模化应用让克罗地亚社民党议员、议会欧洲事务委员会副主席伊万·拉昌赞叹“这是完整的产业生态”。在东方氢能产业园,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引发热烈讨论,匈牙利代表当场表示要搭建成都企业与本地高校的合作桥梁。从新能源到数字经济,从临港制造到跨境贸易,双方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空间持续拓宽。
▲考察团在沃飞长空
正如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马辉向中东欧国家作推介时所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中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市场空间最广阔,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大家所处的成都正在全力建设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现已发展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这样的成都,必然成为中东欧国家关注的重点。
人文共鸣搭桥
合作凝聚共识更具韧性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文纽带的联结,则为合作注入了温暖而持久的力量。中东欧国家政商界人士对成都的“青睐”,不仅源于经济硬实力,更来自对这座城市文化魅力与开放品格的认同。
随着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成都这座“上千年的枢纽古都”,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姿态始终保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本次中东欧政商界联合考察团刚抵达便走进宽窄巷子,在青砖黛瓦间感受盖碗茶香里的烟火气。“成都的发展有历史,也有未来。”伊万·拉昌评价道:“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城市,但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向世界展示未来。成都是一个有四千五百年文明史、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地方,却同时充满了面向未来的能量。”
▲考察团在东郊记忆
斯洛文尼亚副议长梅伊拉·霍特更是深情回忆起卢布尔雅那与成都的友城情谊。这种植根于民众之间的情感共鸣,正在转化为务实合作的强大动力。
从高校间的师生交流到文化节的互办,从“班列+文旅”的创新模式到亚蓉欧国家(商品)馆里的特色展销,人文交流让经贸合作更有温度,也更具韧性。正如梅伊拉·霍特所言:“合作不仅由政府与企业搭建,更植根于社会与民众的持久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