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从登基开始就头疼不已,尤其是自哥哥朱由校去世后,他觉得自己被深深地陷入了困境。费尽心思,总算除掉了魏忠贤,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让他更加头大。那时,崇祯面临着双重压力。
首先是满清的威胁。自万历年间努尔哈赤崛起,到天启年间皇太极建立大清,满清的势力不断壮大,尤其是多尔衮虎视眈眈。每一天,崇祯都感觉自己如坐针毡。其次是农民起义军的崛起,特别是以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军。高迎祥因贫困起义,李自成因失业造反,而张献忠,似乎天生就喜欢造反。这两股势力使得崇祯帝的头痛愈加严重。群臣在私下议论,如何解救这位头痛欲裂的皇帝。此时,兵部尚书杨嗣昌向崇祯提出了一些建议。 杨嗣昌主张,先安内再攘外。 从万历年间开始,努尔哈赤就已经在大力扩张女真族的力量。然而,万历皇帝对此并不重视,甚至和他们做过一些小规模的贸易。但到了天启年间,满清的力量已经不容小觑,特别是在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首次大败明军,标志着大明与满清的对立局面逐渐形成。 崇祯继位后,尽管满清尚未完全能够突破辽东防线,但他仍然大力投入资源建设关宁锦防线。然而,杨嗣昌认为,国家的内政必须先稳定,才能有力量应对外敌。这一建议对于崇祯来说似乎非常有道理,杨嗣昌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将整个国家比作一个人,京城是头,宣化、蓟州等地是肩膀,中原是肚子,东北则像头发,只是当时发型有些乱。尽管发型乱不成问题,但肚子疼就麻烦了。此时,陕西和河南的起义军正肆虐,这就像大明的肚子在遭受剧烈痛苦。因此,崇祯十分欣赏杨嗣昌的见解,并感慨万分,认为自己早该启用这样能干的臣子。 崇祯采纳了杨嗣昌的建议,决定暂时与满清和谈,以稳定北方局势,从而腾出精力来应对内乱。 杨嗣昌还提出了关于军队补给的两项重要建议。 首先,他建议要保证军队足够的粮食和兵员。看似是两条建议,但其实可以归为一条,因为确保兵员充足,最根本的是确保他们能吃饱。粮草的供应必须要到位。其次,他认为要保境安民,百姓是朝廷的基础,张献忠等人正在煽动百姓造反,必须削弱这些起义军的民众支持。为了实施这些策略,杨嗣昌提出了具体的兵员需求。他认为,至少要增加12万兵员,其中包括7.4万步兵,3.6万骑兵,以及1万后勤兵。为了确保充足的粮饷,他还计算出大约需要280万两白银的资金。这个数额得到了崇祯的认可。为了筹集这笔资金,杨嗣昌提出了四个办法:依赖粮食税,利用土地溢余,征收民间捐赠,和通过驿递等渠道筹集。这样,朝廷不仅能应对军费问题,还能够避免直接向皇帝索要更多财政支持。 接下来,杨嗣昌提出了一个更加宏大的战略——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计划。 这一计划的核心在于将全国各地的力量集中起来,对起义军进行分而治之。杨嗣昌建议,陕西、河南、湖广和江北四个地区的巡抚作为主力,进行进攻和剿灭;而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和四川六省的巡抚则协同防守与打击敌人。这样,整个明朝就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十面张网。他还提出,由五省总督洪承畴和总理王家桢协作,确保各地能有条不紊地配合剿贼。 这一计划初见成效,尤其在对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打击上非常成功。李自成在潼关几乎被明军全歼,幸好带着部分部队逃入商洛山藏匿。而张献忠则在明军的围攻下节节败退,被迫接受了招降。 然而,计划的成功并没有持久。李自成虽然暂时退隐,但很快又从商洛山突围重回战场。而张献忠更是反复无常,最终选择了再次反叛。这个时候,明朝的内部分裂开始显现。 李自成趁机集结了大量饥民,这些百姓因为生活困苦纷纷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李自成更是打出了均田免赋的旗号,吸引了更多百姓的支持。张献忠也恢复了反叛势力,甚至攻入了杨嗣昌的老巢襄阳。明朝的军队面临着更大的困境,崇祯和杨嗣昌的努力也被彻底打破。 杨嗣昌的十面张网计划虽然初期有一定效果,但由于军中将领之间的纷争和不和,最终导致了计划的失败。杨嗣昌未能有效地团结内部力量,也没有及时调整战略,导致起义军反弹。最终,杨嗣昌因为忧虑过度而死,而明朝的灭亡也因此进一步加速。 在整个过程中,明朝的内部分裂、将帅之间的矛盾,以及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都是导致这一计划失败的关键因素。虽然杨嗣昌的战略布局无疑是优秀的,但若没有内部的团结和外部的正确应对,即使是最精密的计划也难以实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