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现代销量达到114万辆,起亚也创下65万辆的销售纪录,韩系车在中国年销近180万辆,占现代集团全球销量的36%。那时,北京的街道上遍布现代伊兰特和索纳塔出租车,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线。
如今,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从巅峰期的8.8%暴跌至不足1%。那么为何韩系车会在中国“跌落神坛”了呢?今天就让我们深入聊一聊这一话题!
冰火两重天
回看过往,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轨迹。其中2016年是韩系车在华的高光时刻,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分别创下114万辆和65万辆的销售纪录。那时,北京现代在全国拥有700多家4S店,仅在北京就有28家经销商。
可巅峰之后急转直下,到2024年,北京现代销量已跌至15.7万辆,悦达起亚在华零售销量则为8万辆。与此同时,韩系车经销商网络亦全面萎缩,北京现代的4S店数量从2013年的700多家锐减至200多家,五家工厂也缩减至仅剩顺义一家基地维持生产。其中一位在北京现代老员工坦言:“巅峰时期,现代品牌仅在北京就有28家经销商,目前就剩下三四家了。其中还有两家不想卖车,就靠给老车主做维修保养维持经营。”
令人意外的是,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衰退,与其全球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2024年,现代起亚集团全球销量达723万辆,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丰田和大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全球汽车巨头却在中国却陷入了严重困境。2024年,韩系车在中国市场份额已不足1%,从年销180万辆的巅峰滑落至不足25万辆。
更为讽刺的是,韩系车在中国的销量中,出口占比也是越来越高。2024年,悦达起亚24.8万辆销量中,有超17万辆为出口,占比接近70%;北京现代出口占比也达到30%。看起来,中国市场已然沦为韩系车“出口代工厂”,而这种“重出口、轻本土”的战略被市场普遍解读为韩系车对中国市场的消极应对。
刨根问底
目前来看,关于韩系车在中国陷入困境的原因讨论,最流传最广的解释是“萨德事件毁了韩系车”。萨德事件过后,次年北京现代销量骤降28%、起亚腰斩的数据看似佐证了这一观点,但这一观点在日系车的表现前明显是站不住脚。2024年日系车虽受新能源冲击份额降至11.2%,但仍远高于韩系车,丰田、本田也是纷纷通过电动化转型维持基本盘,而中日历史恩怨显然比单次外交事件影响更深。
更关键的是时间维度的检验,萨德事件已过去八年,其余波基本平息,可现代起亚却在2024年迎来新一轮暴跌,其中北京现代批发量同比下滑47.6%,成为全球降幅最大区域。说白了,短期情绪波动终会平复,可持续下滑,必然是产品出了问题!
个人看来,韩系车在华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双标!细究之下不难发现,即便是非洲市场的韩系车,车机系统与配置也优于国内特供版,而国内在售的现款伊兰特,1.5L车型仍搭载老旧CVT变速箱,顶配版售价13.38万却无智能驾驶辅助功能,这放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中国市场是难以想象的。
并且,韩系车的安全减配更触碰到消费底线。海外版伊兰特能拿IIHS顶级安全认证,国内款中保研测试成绩平平,这样的反差在韩系车中并非个例。中保研数据显示,除胜达外,多数韩系车碰撞成绩堪忧,而现代在美国市场却以安全著称。这种双重标准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傲慢。还记得,起亚中国COO杨洪海曾放言“用资金战耗死本土企业”,但起亚却不愿将海外主力电动车型引入中国,其2024 年注资的80亿美元,最终多用于扩大出口而非产品本土化升级,这种骚操作彻底寒了中国消费者的心。
反攻信号?
面对日益边缘化的处境,韩系车并非完全没有动作。2025年11月,现代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2.43亿美元增至2.7亿美元,增幅11%,这被外界视为韩系品牌加码中国市场的信号。
现代汽车重申到2030年实现全球销量555万辆的目标,其中电动车销量预计达到330万辆,占比超过六成。同时,现代汽车还规划了18款以上的混合动力车型和完整的电动化产品线。
然而,纵观其实际举措,这种言论更像是一种战略恫吓与对全球投资者的安抚,而非对中国市场发起反攻的号角。
车叔总结
用特供减配消耗品牌信任,用资金战思维替代产品创新,用出口优先回避本土竞争......韩系车的昏招迭出,早已为今日的困局写好了注脚。而2024 年现代起亚全球 722 万辆的销量成绩,更反衬出其在华的战略失败,说白了不是中国市场容不下韩系车,而是傲慢的韩系车放弃了中国市场!中国市场从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