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满300元减50元、下单抽免单、限时秒杀价、百亿补贴等促销手段不仅被用于普通消费品,还被一些电商平台用在了处方药上。
然而,“是药三分毒”,药能“治病”也能“致病”。较之非处方药,药理作用更大的处方药通常用来治疗较重的疾病,也更容易产生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像普通消费品一样,对处方药进行降价或打折促销,合适吗?
多部法律法规提出,药品零售企业“不得以买药品赠药品、买商品赠药品等方式向公众赠送处方药或者甲类非处方药”,而对于满减、折扣等促销手段没有明确规定。该如何理解这个“等”,是判断处方药价格促销违法与否的关键。综合来看我国对处方药实施的特殊管理,不论是要求药品零售企业“凭处方销售处方药”、禁止赠送处方药,还是明确特殊规定之外的处方药才能“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作广告”,不能面向大众进行广告宣传,都意在强化专业医疗指导的“安全阀”作用,极力避免公众自行购药、误用或滥用后引发健康风险。
由核心考量出发,如果消费者看过了医生,按照专业人士给出的用药意见,到网上选购优惠力度大的处方药,平台赚人气、消费者得实惠,也算皆大欢喜。而一些平台不要求消费者提交病历等资料,从医生接诊到处方开具完成最快约10秒、最慢不超过1分钟,这是“对症下药”还是“对药下症”?一些平台在通过处方审核前,就向消费者展示药品功能主治、适应证、用法用量等信息,甚至忽视黑框警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最高级别警告)、片面介绍药物优点,这是不想消费者自行购药还是想暗中诱导其冲动囤货?
处方药价格促销合不合适,关键要看专业人士的把关是否失守,消费者知情权有无保障,用药严肃性有没有让位于商业利益。
不合理促销得治,但满减、折扣力度再大,也只是诱导消费者非理性购药、滥用处方药的一个方面。就说近两年风靡国内外的替尔泊肽、司美格鲁肽等减肥处方药,“双11”期间不少平台给出了较大优惠,有的还推出了“不瘦必赔”活动,“减肥神药”的成交额增长相当“争气”,甚至比iPhone17还火。可是,处方药成为“大爆款”,都是价格促销的作用吗?
在此之前,确切地说是去年以来,“躺着就能瘦”的传言使得“减肥神药”关注度飙升。虽说专家提醒,盲目使用可能引发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严重问题,甚至威胁生命,但在审美焦虑、管理漏洞、商业利益共同作用下,许多不符合用药指征的人没有处方、虚构病史也能顺利购买,多家平台回应“如果消费者故意捏造病情,并借此获取处方单,平台方很难进行识别与监管”,如今,越来越多用药者出现不适。让“减肥神药”登上电商平台“双11战报”的,除了价格促销,还有消费者、平台之间的“默契”。
防止非理性购药与滥用处方药,不仅要进一步明确处方药营销“红线”,还需细化平台、消费者等各方责任,避免消费者“自我诊断”、平台“对药下症”。(维辰)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