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医护人员的线上分享引发关注:有人感慨 “发不出奖金的医院变多了”,有人晒出 3000 元的到账工资直言 “愣住了”。这些细碎的吐槽,揭开了医疗行业当下的普遍困境 —— 收入波动不再是个别医院的偶然情况,而是众多医护人员共同面临的现实。
01
医护收入缩水:绩效奖金为何消失?
绩效奖金曾是医护人员收入的 “定心丸”,如今却成了不少人的 “烦心事”。
山东鲁西南医院因经营问题破产,拖欠 600 多名员工 8 个月工资,总额超 4500 万元,奖金自然无从谈起。公立医院也未能幸免,有医护人员透露所在医院已停发绩效一年,每月到手仅 3500 元;山东某医院针灸康复科医生不仅没拿到绩效,工资还被倒扣,绩效栏出现 “-750 元” 的罕见情况。
更让人无奈的是广东某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半年多未领绩效,后续还被要求退回此前发放的部分绩效。对靠工资养家糊口的医护来说,绩效是工作价值的认可,更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支撑,收入保障的不确定性,让不少人直呼 “上班越来越难”。
02
医院的两难:运营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多数医院并非故意拖延薪酬,而是自身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医院的资金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药品零加成政策减轻了患者负担,却让医院失去了药品销售的利润,直接影响营收;另一方面,运营成本持续攀升,先进医疗设备采购及维护、药品耗材垫资、后勤保障、人员培训等各项开支,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撑。
而公立医院作为非营利机构,政府补贴有限,主要依赖自身经营维持运转。收入减少、成本增加的双重挤压,让医院财务压力日益凸显,即便努力节省开支,也难以保证奖金及时发放。
03
改革落地:为医疗行业注入“强心剂”
面对困境,政府与医院积极施策,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进,让行业看到了曙光。
优化人员结构,向临床一线倾斜
2024 年 9 月,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优化医院人员结构,减少行政、后勤、辅助岗位人员,将更多编制留给临床一线、关键岗位和紧缺岗位。这一政策让临床医护感受到了被重视,各地也在逐步落实。
2024 年 10 月,上海某顶级三甲医院调整行政后勤岗位,机关人员减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2025 年 4 月,上海另外两家顶级三甲医院清退部分行政后勤人员,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签,部分人员被调岗,其中一家医院清退近 30% 后勤人员,甚至有院长秘书被安排到导诊台。这一调整并非否定行政后勤工作的价值,而是让资源分配更合理,让更多力量投入到直接服务患者的临床一线。
医保及时结算,缓解资金压力
2025 年 10 月 16 日,国家医保局发布通知,要求全面推进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此前,医院需垫付巨额医疗费用,在药品耗材支付、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受到影响。
改革落地后,医保资金实现日拨付,如同 “活水” 注入医院资金账户。华中某大三甲医院医保办主任表示,这一改革极大缓解了医院的垫付压力,医院资金周转顺畅后,便能更及时地发放工资和绩效,让医护人员收入有保障,进而更专心地投入诊疗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医疗行业连接着无数人的健康与幸福,这几年虽历经挑战,但医护人员坚守一线、医院竭力运转、政府积极破局,各方都在为行业向好而努力。随着改革措施逐步落地,相信医护人员的付出终将得到合理回报,医院也能渡过难关,继续为大众健康保驾护航。
上一篇:聊聊飞书为何带头闯进电商
下一篇:如何看“电商促销处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