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大华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25年东盟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泰国人的财务态度和消费行为正发生转变,即便在经济低迷、需要节省的时期,仍“敢于消费、敢于借贷”以追求生活幸福感。
生活成本是泰国人最担忧的问题。调查显示,61%的泰国消费者担忧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其次是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与污染(57%),另有55%对家庭开支增加感到焦虑。
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导致消费行为发生改变,但不同收入群体的应对策略有所不同。对普通消费者(月收入低于5万泰铢)而言,48%的受访者密切关注个人支出,45%积极寻找折扣优惠;在高购买力群体(月收入超过20万泰铢)中,30%减少奢侈品支出,27%寻找其他收入来源。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深知控制开支的必要性,仍有四分之三的泰国人将同于体验和生活方式的花销视为“必要支出”,这在年轻人和高收入群体中尤为显著。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许多泰国人的收入难以覆盖日常开支,债务负担持续累积,他们无暇顾及未来,更遑论为未来养老进行储蓄。
调查还发现,泰国约9.6万上班族的财务状况依然脆弱。其中超过八成(82%)身负债务,大部分是个人贷款与信用卡债务(占比53%),其次为车贷(17%)及房贷(15%)。值得警惕的是,在有偿债能力的人群中,65%选择支付最低还款额,导致49%的负债者陷入债务累积的恶性循环,面临违约风险。
另一组数据同样令人担忧,70%上班族缺乏维持3-6个月生活的应急资金,80%缺乏足够的财务保障来应对突发疾病或家庭意外。在储蓄行为方面,77%上班族月储蓄不足收入的10%。月收入超过10万泰铢的群体中,32%是“月光族”,16%入不敷出。
泰国人平均背负3笔债务(如房贷、车贷、信用卡),人均债务高达54万泰铢,月均还款额1.8万泰铢,几乎与月收入持平。超过55%的泰国人用信用卡取现来缓解压力,这意味着大部分债务纯粹是为了维持生计,而非投资或创业。
究其原因,是收支结构的失衡。许多家庭为子女教育举债,期望下一代能突破阶层;然而毕业生收入难以覆盖生活成本,导致子女继续背负父辈留下的债务。金融科技加剧了这一循环:“先买后付”支持0%分期,连一顿饭都可分6个月支付。从小额债务累积成沉重负担,导致越来越多人难以脱身。
尽管面临债务压力,泰国社会的“面子文化”几乎隐藏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人们认为省钱事小,丢脸事大,比如初入职场时,要贷款买房买车彰显经济独立,晋升后必须换购高档汽车;婚礼红包要符合社会预期,礼服不可重复穿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