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红螺山总是带有几分朦胧的美,半山腰上飘浮的云雾就像一方被岁月揉皱的白纱,覆在山前起伏的褶皱间。当我沿着石阶转过山坳踏入芦庄村西北的一片荒草甸,同行的老卢告诉我,这里就是范文程的墓地。
远眺红螺山
没有高大的墓碑宝顶,仔细辨认能感觉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的墓穴遗址。坝台上,能看到散乱堆砌的石材构件。老卢说,附近还有范家的墓地,大都没有了痕迹,不好找了。
范文程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第17世孙,他18岁中秀才,却在21岁投靠努尔哈赤,开始为后金政权效力,后得到皇太极重用。范文程学识渊博,满腹韬略,清朝开国时期的典章规制多出自其手。作为一名文官,范文程不仅承担了文职工作,也曾随军征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决策。
顺治帝亲政时,阅览范文程的奏折后说:“朕年长若此,赖有文程,如拨云见日。”顺治二年(1645年),范文程上书:“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解决了普通民众入仕之路。
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初二,这位为大清建国定制立下卓越功勋的大学士,因病去世。康熙帝亲撰祭文,赐其葬于怀柔红螺山,谥“文肃”。恩赐地,即朝廷将土地直接划归亡故的功臣作为茔地或祭田,以示褒奖。此后,康熙帝又亲笔书写了“元辅高风”四字匾额,悬于牌坊正中。资料显示,范文程墓地有其元配陈夫人及长子范承荫附葬。芦庄村老人回忆,当年的陵区十分壮观,有硕大的坟丘、高大的墓碑,还有廊榭阁亭,华表、石牌坊,宝顶是用三合土夯筑,石材都是上好的汉白玉。
范文程对清朝的功绩,在其子范承谟身上得到延续。范承谟生前对怀柔山水十分喜爱。其父范文程赐葬红螺山后,范承谟除了以“螺山”自号外,还自称“红螺寺巨辫行者”。康熙年间,范承谟巡抚浙江,后在福建任总督。吴三桂起兵反清后,耿精忠假意约请范承谟商议。范承谟知道事情有变,侍从建议带兵跟随护卫,范承谟说:“众寡不敌,备无益也。”随后,范承谟被耿精忠关押,两年后死亡。
清王朝对范承谟的忠贞不渝十分重视,康熙二十年(1681年)农历七月十五,康熙皇帝特派礼部侍郎杨正中以皇帝名义,谕祭范承谟。仅仅过了两天,康熙感到谕祭一次还不够隆重,再次委派杨正中对范承谟进行谕祭,并在范承谟墓前勒石竖起“御制总督范承谟赐谥碑”,赐谥“忠贞公”。
正是由于康熙帝的重视,范承谟墓地的规模“龙翔凤翥,焕耀云表,盖诸茔之最崇丽者”。墓庐前建有石牌坊、石像生、庐舍、场圃、厅堂、廊舍,祭祀大厅悬有匾额,题名“永思堂”。墓地建筑规模超过了其父范文程墓。
范承谟并没有与其父一起葬在红螺山,那他的墓地到底在哪?《怀柔文物集成》记载:“范承谟墓位于怀北镇怀北庄村北……墓早废,规制不详。”怀北庄原名坟头庄,村名即因范承谟大墓所得。后因“坟”字不雅,遂更名为怀北庄。
2008年,怀北镇东庄村村民魏尚伶在拆除旧库房时发现房基下面有许多块被砸的石碑,其中也有完整的石碑和碑座,上面有游龙图案,在一块碎碑上刻有“曾任总督福建兵部右侍郎,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范忠贞”字样。经专家考证,此碑即为范承谟谕祭碑和赐谥碑。碑文为康熙帝亲笔所书,碑文真本赐给了范家后人。
范文程的六个儿子里,起码有三个儿子担任过从二品以上的高官,这在清朝堪称异数。范承谟任福建总督,范承勋官至兵部尚书,范承烈官至兵部侍郎,其子任江浙总督。而他们百年之后都葬在了怀柔。
由红螺寺西行5公里,就是怀柔镇兴隆庄,那里还有一处范氏家族墓地。据文物部门考证,范文程四位妻子中的一位及部分儿孙可能葬在了范家坟。上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略者修铁路时,将范家坟夷为平地,墓内宝藏横遭洗劫。上世纪70年代,村里平整土地时,从墓地原址挖出过两块金砖。兴隆庄成村于清代,最早是常氏兄弟为范家看守坟茔,而逐渐形成村落,村名由范家坟改为兴隆坡,后又改称兴隆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于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