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红色热土,孕育了叶剑英元帅等革命先驱,精神血脉生生不息;这是一片幸福热土,金柚香甜,茶香醇厚,百姓安居乐业,乡风文明和谐;这是一片发展热土,高铁飞驰、路网贯通,融湾入海的脉搏强劲有力。
如果要以一种颜色定义梅县,那一定是红色。
这红,深植于历史,是星罗棋布的宝贵资源,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这红,洋溢在当下,是群众生活的红火美满,是温暖人心的幸福成色;这红,铺展向未来,是城乡发展的恢宏画卷,是迈向未来的奋斗本色。
红,是梅县的底色,更是她奋进的姿态。
叶剑英纪念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守好精神底色
让红色革命遗址更鲜活
梅县的红,是历史的颜色,深深浸润在这片土地的肌理中。一处处红色遗址,不仅是历史的坐标,更是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
作为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梅县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域原中央苏区,历来是梅州乃至闽粤赣边区革命斗争的中心。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留下光辉的足迹。
据统计,全区现有红色革命遗址68处,有姓名可查的革命烈士1047人,红色已成为梅县最深沉、最亮眼的底色。
近年来,梅县区大力弘扬老区苏区精神,在加强红色遗址保护的同时,不断深化其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11月8日恰逢周末,叶剑英纪念馆内游人如织。来自丰顺县的黄玉文一家专程前来瞻仰,并在叶剑英故居前留下了一张充满意义的合影。“我们从丰顺县赶来,特地带孩子来缅怀革命先辈,汲取精神力量。”黄玉文说,希望孩子在参观中感悟,在感动中铭记。
位于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的叶剑英纪念园,由叶剑英纪念馆和叶剑英故居组成,于2007年5月建成开放,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作为纪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馆于今年1月完成升级改造并重新对外开放,运用全息影像、场景雕塑、智慧语音导览、AI高清修复等技术,让红色历史更加生动鲜活,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干部群众前来参观。据统计,1—10月,纪念馆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
“我们一直朝着打造精品展陈的方向努力。”叶剑英纪念园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罗振锋介绍,纪念园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翔实的史实筑牢展陈的根基,通过丰富的展示形式拉近与游客的距离。
叶剑英纪念园的焕新,是梅县区活化利用红色资源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区围绕叶剑英故里、九龙嶂革命根据地、同怀别墅等红色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串珠成链打造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推动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休闲体验深度融合。“元帅之光——叶剑英纪念园和故居”“古田前奏——中央九月来信传达地梅县同怀别墅”“粤东井冈山——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入围“梅州红十景”。
梅县区加强红色遗址保护,推动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图为九龙嶂红军烈士纪念碑。
在打造红色旅游经典线路的同时,梅县区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富矿”,打造党员教育培训主阵地,推动党员教育培训走深走实、提质增效。
“目前,我们已精心设计5条红色教育路线,以叶剑英纪念园为中心、以梅南镇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和松源革命旧址群为两翼,串联多个红色村和党员教育基地的立体化红色阵地库。”梅县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骆小锐介绍。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这5条路线已吸引1200多个党组织、超过3万名党员前来开展活动,红色资源正持续转化为激励当下、启迪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擦亮幸福成色
让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梅县的红,是民生的颜色。这里的人民,将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用勤劳的双手,将日子越过越红火。
过去,山多地少是束缚梅县发展的卡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数十年来,勤劳勇敢的梅县人民耕山致富、向山图强,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制约转化为了驱动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
从最初的20棵到如今的400棵,通过种植金柚,梅县区雁洋镇南福村柚农杨钦新每年收入可达15万元,不仅抚养子女成人,更盖起了新房。
梅县区是全国最大的柚类商品化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
一个柚子,撑起了千万个家庭的致富希望。
梅县区种植金柚历史可追溯至100多年前。位于雁洋镇中部的南福村,是梅州较早进行金柚规模化种植的村庄。多年来,当地通过免费发放肥料、种苗的形式,鼓励引导群众种植沙田柚,不少人因此盖起“金柚楼”、开上“金柚车”,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柚农逐步走上致富之路。
松口镇大黄村更创造了“亿元村”的奇迹。作为梅州一带最大的柚子存储和交易中心、广东一带柚子种植规模最大的村庄,大黄村建立起省级现代金柚产业园,种植金柚5000多亩,产值达4亿元,每年约有1.5亿斤柚子在这里流转。
一个小柚果,成就大产业。目前,梅县区已是全国最大的柚类商品化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拥有“中国金柚之乡”的美誉。
公开数据显示,梅县区有柚农5万多户,金柚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占农业人口人均年收入的40%和主产镇农民人均收入80%以上,金柚已成为农民的“摇钱树”“致富果”。
在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一批)价值评估榜单中,梅县金柚入选,品牌评估价值达113.27亿元,位居广东全省第一。
金柚之外,茶产业也成为富民兴村的重要支撑。在雁洋镇阴那村,一片叶子挑起了全村发展的大梁。该村年产茶约43吨,近三分之二村民依靠茶产业实现本地就业,走出了一条“以茶兴业、以茶富民”的发展路径。
阴那村近三分之二村民依靠茶产业实现本地就业。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阴那村就开发出500多亩茶园,种茶规模逐渐变大。随着农业龙头企业、机械制茶的设备和技术被引进到村,该村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156户农户走上专业化种植道路,茶产业迎来大发展。
2019年,阴那村成立灵峰茶叶专业合作社,改变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打造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目前,全村种茶面积3850亩,茶叶年产值达1600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阴那村“产业村长”李赞隆介绍。
一个小柚果、一片绿叶子,连起的是群众沉甸甸的“钱袋子”,铺就的是乡村宽阔的“幸福路”。梅县区持续深耕特色农业,写好“土特产”大文章,让农业更有奔头、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劲头。
保持奋斗本色
让“百千万工程”成效更足
梅县的红,是奋进的颜色。从百年前的闯荡南洋到数十年前的开荒种柚,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如今,这份精神正推动梅县向“高”攀登、向“新”而行,在新时代续写新篇章。
原先破旧的房屋外立面如今已换上新貌,拥有百年历史的港务所改造成松口印象酒店,荒芜的空地成了生态停车场……走进松口古镇,处处可见新气象。
拥有百年历史的港务所改造成松口印象酒店,焕发新生。
近年来,梅县区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总抓手,抢抓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机遇,加快项目建设、抓好招商引资、城区提质扩容等,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梅州梅县产业园区标准化厂房项目建设现场,一栋栋新厂房拔地而起。作为荔湾—梅县共建的基础配套项目,该项目规划新型产业用地,推动“工业上楼”,建设5栋厂房和1栋综合楼,配套服务大厅、宿舍、食堂等设施。
“项目建成后,将重点引进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精密机械等项目,满足企业生产、办公、研发、展示、生活全方位需求,实现‘拎包入驻’。”梅县区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谢振华表示。
聚集产业发展。近年来,梅县区以梅州梅县产业园区、梅州综保区、梅州国际陆港等产业平台为载体联动发展,围绕高端铜箔、机械智造、智能家电等主导产业,筑巢引凤。同时,该区党员干部瞄准大湾区、长三角、海西区等重点区域,主动“走出去”对接资源,开展精准招商、链式招商、基金招商。
梅县区加强产业平台建设,“筑巢引凤”。图为梅州综保区。
今年前三季度,梅县区地区生产总值约192.02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三。今年以来,该区已连续三个季度多项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市首位、全省前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围绕民生福祉,近年来,梅县区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全力办好梅县外国语、华业外国语、梅州市外语实验等学校,建强粤东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医疗机构,打造高品质城市;立足群众实际需求,布局建设桃尧镇金柚公园等一批口袋公园;投资12.67亿元实施村庄建设、美丽圩镇建设、古镇复原“三大行动”,打造“南洋海丝路·客侨第一镇”……
围绕民生福祉,梅县区全力办好梅县外国语、华业外国语、梅州市外语实验等学校。图为梅县外国语学校。
近三年来,梅县区已打造22个生态小公园,县镇公园绿化活动场所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9.69%;共投入资金6.85亿元,用于城市更新改造和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新增城区学位3620个;完成1386个自然村环境整治,美丽宜居村达92%,群众幸福底色更足。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新的历史交汇点,梅县区锚定“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目标,已整装再启新程,努力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
通过发展柚产业,农户日子越过越甜。
梅县名片
梅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世界客都”梅州的中心区,素有文化之乡、长寿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中国金柚之乡的美誉,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文明县城。
梅县区历来崇文重教,名人辈出,有新中国开国元帅叶剑英,抗元英雄蔡蒙吉,翰林李士淳,“岭南第一才子”宋湘,作家、雕塑家李金发等一大批光耀中华的名人贤士。
梅县区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拥有国家AAAAA级景区雁南飞茶田度假村,还集聚了叶剑英纪念园、雁山湖、灵光寺、南寿峰4处国家AAAA级景区。
一线实践
梅县用好红色资源
提升党员教育质效
近些年来,梅县区积极探索党员教育新方法新模式,通过建强阵地、培优师资、优化课程,深挖红色资源“富矿”,推动党员教育夯基扩面、提质增效。
立足本地“红色家底”,开发雁洋“叶帅故里”、梅南“九龙烽火”、松源“九月来信”等一批红色文化特色教学线路,形成多点联网的立体式红色阵地矩阵,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就近就便开展党性教育提供良好条件。深入实施镇街党校办学质量提升年行动,全面推进镇街党校和党校分教点、现场教学点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百万党员进党校”。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共育机制,依托党校主阵地分级分批分类开展专题培训,实现一个点就是一堂课,切实增强教育培训对党员的吸引力。
突出“家门口”红色队伍建设,精心选聘组建50人的专兼职讲师,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类别党员需求,用接地气的语言、听得懂的道理、讲故事的办法开展“点单式”授课,进一步提升党员教育培训精准度。推动党性教育与研学实践相融合,组织开展以“重走一次红军路、聆听一次党课、重温一遍入党誓词、听一个红军故事、吃一顿红军餐”为主要内容的“行走的红色课堂活动”。依托38个“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打造乡村大讲堂等现场教学点,开发一批案例式、互动式、研讨式现场教学课程,进一步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文字记者 魏丽文
摄影记者 杨斐君 何森垚
通讯员 冯森达 吴碧芬 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