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地缘政治的棋盘上,核阴影似乎正在蔓延。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宣布已指示国防部“在平等基础上”恢复核试验,打破自1992年以来延续33年的核试验冻结期。这一决定不仅震动国际社会,也为即将失效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敲响丧钟。
与之呼应的是,俄罗斯展示“海燕”(Burevestnik)核动力巡航导弹和“波塞冬”(Poseidon)核动力无人潜航系统等新型武器,将核威慑与俄乌冲突深度绑定,试图借此提振国内士气、重塑大国地位,恢复美俄核力量平衡。
美俄两国的核信号相互叠加表明,大国竞争和地缘冲突导致国际政治信任的坍塌,崇尚实力成为核军备竞赛的助燃剂,全球战略稳定性受到削弱,核扩散风险日益加剧,全球核秩序处于裂变的危险路口。
美国正在研制多种核武器投掷工具,图为美国空军公布的AGM-181A空射核巡航导弹的渲染图。
特朗普的核试威胁与权力表演
特朗普正以“掀翻棋盘”式的极限威胁,试图重塑核谈判格局。其核心意图是制造战略不确定性,迫使对手在政策立场与心理预期上重新划定底线、全面重估风险,从而回应俄罗斯所展示的“核肌肉”,并在即将失效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框架之外,为美国争取更大的主导权和议价空间。与以往依托条约化的军控机制、追求战略稳定与可预期性的传统路径不同,特朗普选择了高风险的博弈策略,打破既有的谈判常规,将“极端选项”直接转化为谈判桌上的核心筹码。
这一转变首先反映出美国核政策的个体化与体制非规范化倾向。海军中将理查德·科雷尔(Richard Correll)在参议院公开表示“无法洞悉总统的意图”,显示美国核决策从专业体系滑向个人意志主导。特朗普绕开传统决策链条,将战略议题简化为政治叙事,以社交平台为外交舞台,塑造“强硬且不可预测”的国家形象,在国内谋求获得政治支持,在国际上制造战略震荡。
特朗普的此番操作展现出典型的“高调宣示型”政治逻辑:在关键国际议程节点频繁发布“疯狂”言论,并非追求政策落地,而是借“极限姿态”扩大政治影响力,从而将权力表演化、外交媒体化,把强硬言辞转化为政治资本和施压交易——这既是他个人风格的延续,也是美国政治极化与制度弱化的外化体现。
俄罗斯“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
所谓“恢复核试验”的威胁,本质上是心理威慑的政治操盘。面对俄罗斯展示“海燕”、“波塞冬”等新型核武,特朗普以“恢复核试验”回应,意在以姿态示强,可能并非实际行动的升级。事实上,美国既无恢复核爆的现实需求,也缺乏快速实现的技术条件。一方面,美国核武器界普遍认为,依托计算机模拟和小规模实验足以确保美核武库的稳定性。约3700枚现役核弹头,加上持续推进的核力量现代化工程,足以确保美方战略威慑的稳固与延续,无需在太平洋或内华达州再次进行高风险地下试验。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前主任、首颗原子弹研发者之一的西格弗里德·海克尔博士(Siegfried Hecker)则指出,目前的核不对称格局反而可赋予美国军事优势,因为它阻止其他国家让其核武库更加多样化和提升致命性。另一方面,内华达试验场设施老化严重,若全面恢复核试验,至少需36个月,远超特朗普现任期可操作时间窗口。此外,美国社会对核试验存在强烈阻力,环保组织和地方社区普遍担忧新的核爆将带来辐射污染、生态破坏及长期健康风险。换言之,即便政治上作出决定,技术、工程与舆论压力都将限制其威胁兑现。
俄罗斯“以核谋势”的战略考量
俄罗斯频繁释放核信号可视为其应对俄乌冲突长期化的战略动态调整。在常规军事进展受限的情况下,核威慑不仅是终极安全保障,更成为弥补常规力量不足、重塑地缘政治议程的主动工具。根据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研究,自2022年2月以来俄领导层提及核武器的次数已超200次。
今年10月下旬的俄罗斯年度战略核力量演习,正值俄美高层接触失败、元首峰会取消之际,并与北约“坚定正午”行动几乎同时展开。这表明莫斯科在外交渠道受阻时,通过军事信号进行“强制性外交”,迫使对手重新评估战略边界。普京特使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Kirill Dmitriev)赴美谈判时主动通报最新武器试验,是精心设计的议题置换,将对话重心从地区冲突引向战略稳定与大国关系框架。
此次核武力展示既是对北约持续军事援乌的回应,也折射出俄罗斯重塑美俄核威慑平衡的深层意图。俄军在演习中使用模拟弹头,重点测试了乌克兰方向的全面战备状态,并演练了从全面报复到选择性反击的多种打击方案。这不仅是对现有核力量体系的战备检验,更是针对北约决策层的心理威慑,意在让西方清晰意识到援助升级可能引发的连锁后果。“海燕”、“波塞冬”等新一代武器的测试,则揭示了俄罗斯更长远的战略布局。这些系统以“穿透防御”为核心理念,旨在削弱美国反导体系的技术优势,确保俄方在任何情况下都具备二次打击能力,从而维系似乎已松动的“恐怖平衡”的战略底线。正如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退役中将安德烈·古鲁廖夫(Andrei Gurulev)所言,此些新型武器的出现将创造新的“谈判筹码”,迫使美国在2026年New START到期后,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并在可能的新军控框架下正视俄罗斯的安全关切。
“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
近期的一系列行动也反映出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这一转变在2024年9月由普京披露,并在11月正式批准的新版核战略中得到体现:通过系统性地调整核武器使用门槛,谋求更大的战略主动权。与2020年版本中“国家生存受到威胁”的措辞相比,普京对新战略的描述转为“对俄主权构成重大威胁”即可动用核武器,这一更为宽泛的表述在理论上拓宽了核武器的潜在使用场景。新战略明确将“有核武器国家参与或支持”的无核国家对俄的攻击视为对俄罗斯的联合攻击,并首次明确将俄罗斯的核保护延伸至白俄罗斯。同时,大规模无人机、高超音速飞行器等常规空袭也被纳入可能引发核反击的范畴。这一战略转变似乎反映了俄罗斯慑止北约军队直接参与俄乌冲突、美西方军援乌克兰和维护美俄核实力平衡的具有内在矛盾性的多重目标的困难程度。
核扩散风险凸显了全球核秩序裂变的趋势
美俄军控框架趋于瓦解并非孤立的双边事件,其效应正在全球扩散,系统性地侵蚀着核不扩散体系。恢复核爆试验表面上是出于核弹头性能验证的技术考量,实则为冷战式核政治注入新动力。当两个最大核国家从“相互约束”滑向“公开竞争”,便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核失序的信号:在政治信任急剧缺失的时代,核武器作为国家安全的终极保障,其战略价值正被重新放大。这种信号削弱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权威性,为拥核国家提供了突破现有规范的理由,也让无核国家陷入更深的安全焦虑,甚至滋生潜在的“核意愿”。
亚太地区正成为本轮全球核张力外溢的关键位置。2021年成型的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所涉及的核动力潜艇技术合作,打破了长期的核技术防扩散禁区。尽管三国声称遵守最高不扩散标准,但此举开创了非核武器国家获得核推进技术的危险先例,严重挑战了NPT的完整性。特朗普在今年10月29日访韩期间,宣布向韩国分享核动力推进技术,以帮助韩国海军建造至少一艘核动力潜艇,不仅引发了区域多国警觉,也加剧了半岛军事紧张。这在客观上为朝鲜继续加速发展核武器与弹道导弹提供了外部合理化借口。朝鲜近期多次进行导弹试射,重申“永远不会放弃核武库”,要求以核武力量保持高度应战态势。半岛核互动态势不仅固化了半岛的对抗循环,使朝核问题更加难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也加剧了亚太区域的军备竞赛动能。
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韩国国产潜艇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若美国提供核燃料,韩国核潜艇项目将提速。
在全球核不扩散和军控体系松动的背景下,中东地区面临难以逆转的核扩散风险。11月2日,伊朗总统马苏德·佩泽希齐扬(Masoud Pezeshkian)访问伊朗原子能组织时宣布“将以更强大的力量重建伊朗的核设施”。一旦伊朗的核能力取得实质性进展,或其核模糊地位得到默认,将刺激沙特等地区国家发展核能力,以谋求战略对等。沙特正积极推进核电计划,在今年9月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协议,后者明确表示在某些情况下巴基斯坦的核计划“将可提供”给沙特。一旦沙特跨越核能力门槛,埃及、土耳其等地区大国都可能跟进。这种连锁反应,将在全球能源的核心地带引发一场难以控制的核扩散多米诺效应,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将彻底颠覆中东脆弱的安全平衡。
从根本上来说,美俄两国战略互信的丧失及双边和多边军控体系的全面失效,正将世界推入空前危险的战略环境。基于共同规则、相互克制和透明度的旧有稳定模式已濒临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崇尚绝对实力和单边行动的竞争逻辑。在这种零和博弈的心态下,任何一国旨在提升自身安全的“防御性”军事现代化,都极易被对手解读为意图打破现状的“进攻性”威胁。这种感知偏差将两大国乃至主要行为体锁定在相互刺激、螺旋升级的境地。
更令人担忧的是,维系核和平数十年的核不扩散体系的克制精神正被严重侵蚀。随着军控条约的消亡、战略对话的停滞以及对实力地位的迷信,对冲突升级的理性约束正在退场。当前世界所面临的已不仅仅是新一轮军备竞赛的风险,更是一个因共同规范瓦解、危机沟通渠道阻塞而导致战略误判风险急剧上升、高度不确定且脆弱的未来。无疑地,核弦正被拨紧,一旦局面失控,全球都将笼罩在核悲剧的阴云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