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将于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北部城市贝伦举行。据多家外媒报道,在大会之前的气候峰会上,巴西领导人卢拉乘坐中国新能源汽车抵达现场,多国代表也乘坐中国车入场,成为本届气候大会正式开幕前颇具象征意义的场景。这是中国大力推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一个缩影。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官方亮相”,只是COP30上“中国绿色拼图”的其中一块。在亚马孙河流域的贝伦,云集于此的全球媒体很容易发现绿色低碳的中国元素。美国《纽约时报》是这样描述的:当地街道车流虽仍密集,但尾气排放量明显减少,道路上点缀着静静行驶的电动车,政要们乘坐中国皮卡组成的车队穿梭市区,电动公交车则在城中运送乘客。这些场景已然融入当地生活的日常。
今年正值《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COP30是各方从谈判走向落实的关键节点,也被形容为“避免气候系统不可逆转破裂的最后机会”。10年间,全球气候治理历经波折——有美国反复的“退群”冲击,也有发达国家迟迟不肯兑现资金承诺,以及突如其来的地缘政治冲突、世纪疫情、贸易战等因素影响。尽管如此,人类社会比起10年前仍然总体上往前迈了一大步,这背后最大的推动者非中国莫属。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中国“正在拯救《巴黎协定》”。
中国是全球公认的履行减排承诺意志最坚定、行动最有力、效果最显著的国家,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绝对的行动派。这一点,已经被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看见”。《华尔街日报》认为,尽管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融资急剧缩减,但这一负面影响正在被清洁能源成本的大幅下降所抵消,因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当前最便宜的电力来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与电池组合。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中国的绿色产能不仅不“过剩”,反而是广受欢迎的稀缺品。
从巴黎到贝伦,10年间中国的角色出现了深刻转变。10年前,西方有舆论居高临下地指责中国减排目标跟不上发达国家的减排力度。然而10年过去,连西方媒体也不得不承认,在2015年协定签署时,很少有人预料到中国清洁技术制造商能够如此迅速地达到惊人规模,“这对地球也是件好事”。与此同时,中国“绿色出海”的多元实践,通过不附加政治条件、聚焦务实合作的模式,打破了气候治理的“阵营化”壁垒,让发展中国家在共享绿色发展机遇的同时,实现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气候治理。中国的气候治理实践,从来都与全球命运紧密相连,每一步都彰显着重信守诺的大国担当。
这些巨大成就的背后,根本推动力是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国既没有因追求发展而忽视环保责任,也没有为实现减排而牺牲发展权益,而是走出了一条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协同推进的绿色转型之路。“两山”理念的成功实践,为全球破解“发展与环保对立”提供了鲜活样本,启示着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合作与政策引导,完全可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两山”理念如今已被写入多份联合国文件,正从“中国实践”走向“全球共享”。
在个别国家仍然带着警惕的目光看待中国新能源汽车时,更多国家正以开放姿态拥抱这一绿色浪潮。全球团结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面对这一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国际社会必须携手合作,共同行动。希望更多具有重要全球影响力的国家,与中国相向而行,共同拥抱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