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潮州人家中那些传承有序、一丝不苟的礼俗仪式从何而来?这份独特的“仪式感”背后,深藏着宋明理学对潮州文脉与民间生活的深刻塑造。11月9日上午,在潮州金山书院举行的“金山观潮·大家读城”活动上,答案被清晰揭示。
本期活动以“理学密码:从朱子家礼到潮州文脉”为主题,邀请华南师范大学陈贤波、陈椰两位学者,从思想脉络与地方实践两个维度,为现场师生与文史爱好者破解了潮州文化的精神基因。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陈椰博士首先系统梳理了理学在潮州的传承与发展。从韩愈启潮州文教之风,到宋代周敦颐、廖德明等理学家的影响,再到郑南升、郭叔云等本土儒者的承接,理学在潮州深深扎根。陈椰指出,《朱子家礼》尤其深刻地影响了潮人“冠、婚、丧、祭”等生命礼俗,而历代儒家士大夫更通过建祠堂、兴书院、倡乡约乃至兴修水利、筑路架桥等乡族实践,将理学精神融入社会肌理,实现“以礼化乡”。
尽管“理学时代”已远,但陈椰认为,理学作为一种“心灵积习和生活方式”在潮州仍得到很好的存续。海内潮人浓厚的宗族观念、门风礼教以及对传统节俗的持守,海外潮侨团结拼搏、反哺桑梓的家国情怀,皆是此种文化基因的体现。面对当下,他表示,随着祠堂、书院、名贤故居的修复活化,“在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进程中,潮州理学的薪火不息”。
紧接着,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陈贤波教授以古代潮州府普宁县“伏虎井”的变迁为个案,展现了理学思想如何通过地方官员的实践,转化为存留至今的文化景观。他生动讲述了乾隆年间知县萧麟趾改造古井、重释传说的故事,其初心正是“为普人兆文明”,旨在传播理学观念,扭转民间迷信风气。
通过这个案例,陈贤波引导听众思考,景观是由人的活动、情感与记忆层层书写的“活的历史”。他还提出,应持续扩大“潮州文化”的研究视野,将整个古潮州府的文化范围融会贯通,才能更全面地理解潮州文化,并期待更多学者共同为潮学研究贡献力量。
讲学内容引发了现场听众的深入思考。“今日聆听了陈椰老师对潮州理学的系统梳理,使我认识到理学对地方文化的深远影响;陈贤波老师关于文化景观形成的分享,则让我明白文化景观背后承载的是特定时代的文化建构与集体记忆。”华南师范大学博物馆专业研究生石燕说。潮州文化爱好者赵晓寒认为,讲座内容丰富,既有宏观的文化梳理,也有生动的个案分析,极大地增进了大家对潮州文化特点的理解,带来普宁的案例有趣且深刻,有助于促进周边地市的文化交流。
本次活动由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潮州市文明办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潮州记者站、岭南书院·潮州金山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广东南方日报经营有限公司潮州分公司承办,潮州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协办。
文:陈锦煌
图: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