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沈战役期间,我军集结了大量精锐力量,经过几个月的激烈战斗,我军最终获得了战役的胜利,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
然而,在这场战斗过程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其他国民党将领要么在战场上起义,要么在战败后被俘并接受改造,但郑洞国却是一个例外。长春被解放后,作为国民党主帅的郑洞国虽然在压力下选择了起义,但他并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被送进功德林接受改造。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解放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派郑洞国负责镇守东北的重镇长春。随着我军进入东北,林彪指挥的部队势如破竹,迅速解放了多个城市,长春离陷落也越来越近。 1948年10月左右,林彪决定调集重兵对长春展开围困。郑洞国这位抗日名将并没有坐等失败,他多次组织部队进行突围,但每次都被我军打退。陷入僵局后,郑洞国决定死守城池,等待援军的到来。然而,援军始终未能赶到,几天后,锦州也失守,整个东北彻底与关内失去联系。郑洞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形势越来越绝望。最终,他决定与我军进行一场殊死搏斗,即使无法胜利,也要给解放军制造麻烦。 就在郑洞国准备孤注一掷时,手下的60军突然宣布起义,这让他措手不及。部队反叛,加上城外已被我军包围,郑洞国情绪极度低落,甚至一度有自尽的念头。幸好,他的部下及时阻止了他。在我党工作人员的耐心劝说下,郑洞国意识到大势已去,最终选择了起义投降。事实上,后来郑洞国才知道,60军的起义是以他的名义发起的,虽然他自己并未参与其中,但长春的和平解放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促成的。即便他最终被迫起义,依然算是起义将领。因此,郑洞国没有进入功德林改造,也就不难理解了。 新中国成立后,郑洞国与家人一同迁往北京定居。党中央为他安排了水利部的职务,并担任政协的文史专员。此后,郑洞国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毛主席更是用家宴的规格款待他,这足以看出毛主席对他的高度重视。 随后,郑洞国还担任了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副主席等职务。他在工作中废寝忘食,尽心尽力,为国家的建设和人民的福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除此之外,郑洞国还多次接待来自台湾的同胞,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他的心愿一直是看到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即使在晚年,他依然积极参与促进祖国统一的各项活动。 郑洞国之所以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接受改造,甚至在新中国担任重要职务,除了他及时认清了形势,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还有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他本身就拥有为民着想、希望国家强盛的胸怀。 1991年,郑洞国在北京病逝,享年九十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更值得一提的是,海峡两岸的同胞在默契中共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表达对他的思念和敬意。这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在。 参考资料: 《名将郑洞国之孙:祖父久经战阵但渴望和平》中国新闻网 2014.09.04 《郑洞国后半生的谨慎与平静》 文摘报 2013.04.25 《策反国民党东北守军纪事:周恩来写信 郑洞国投诚》金台资讯 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