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当地时间2025年11月5日,美国最高法院一场近三小时的口头辩论,让特朗普政府引以为傲的关税政策陷入全面危机。这场被视为总统权力边界终极考验的庭审,并未如特朗普阵营预期般顺利,反而出现了戏剧性的形势逆转——包括两名特朗普亲自提名的大法官在内,三名关键保守派人士公开“倒戈”,与自由派法官一同对关税政策的合法性发起集中拷问。六名法官明确表达疑虑,占最高法院法官总数的三分之二,这意味着特朗普精心构建的“关税防线”,正面临被自己人掀翻的风险。
庭审现场的核心交锋直指权力本质。首席大法官罗伯茨一句“本质上就是在向美国人征税”,精准戳中了美国宪法的核心原则——征税权专属国会,总统无权染指。特朗普政府赖以支撑关税政策的法律依据,是1977年出台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这部为应对特殊威胁设计的应急法案,通篇未提及“关税”二字,却被特朗普当成了无往不利的“万能钥匙”,用来对中、加、欧盟等多个贸易伙伴征收最高达五成的关税。这种明显的越权操作,连保守派大法官戈萨奇和巴雷特都无法认同,两人公开质疑总统的应急权力是否已被滥用,昔日的“自己人”如今成了最锋利的反对者。
编辑
特朗普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他长期吹嘘的“关税由外国承担”的谎言,终于被自己亲口戳破。11月6日,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接受采访时,他首次公开承认美国消费者为关税支付了更高价格,即便仍嘴硬宣称“整体受益巨大”,但这番表态已标志着其关税论调的彻底转向。这并非他首次露馅,今年4月的内阁会议上,他就曾坦言关税会推高商品价格,给出的“解决方案”竟是“让美国人少买一些”,如此荒唐的逻辑,暴露了其政策的本质缺陷。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研究数据更是直接打脸,2025年美国消费者平均有效关税税率升至18.3%,创下193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美国家庭年均额外支出增加2400美元,服装、鞋类价格短期内可能分别暴涨38%和40%。
这场危机早已超出法庭辩论的范畴,演变成一场跨领域的全面围攻。美国商会率先发声,直指关税并未击中外国企业,反而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买单,进口商品加价的成本最终全部传导至终端市场。近五十位顶尖经济学家,包括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和前财长耶伦,联名上书最高法院要求推翻关税政策,他们明确指出美国贸易逆差是结构性问题,属于全球分工体系下的正常现象,绝非特朗普口中的“紧急威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茉楠的分析更具针对性,高额关税抬高了美国制造业的中间品和资本品价格,延长了交付时间,导致企业推迟订单、压缩投资,最终拖累整个制造业增长,美国PMI数据的持续萎靡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编辑
特朗普政府的焦虑在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表态中暴露无遗。他直言若最高法院判定关税非法,财政部将被迫退还7500亿至1万亿美元的关税收入,这对本就赤字高企的美国财政而言,无异于一场“严重混乱”的地震。这番看似警告的言论,实则是向最高法院施压,暗示裁决不利将导致国家经济崩塌。但法院的职责是守护制度底线,而非为总统的越权行为兜底,贝森特的“国家陪葬”论调,恰恰凸显了特朗普政府的脆弱与无助。面对可能到来的败诉,特朗普只能含糊其辞地表示要制定“第二套方案”,却从未透露具体内容,这种空洞的表态更像是无力的挣扎。
编辑
这场关税案的核心早已不是经济政策之争,而是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一次终极考验。特朗普习惯用交易思维操控政治,将制度视为可随意摆弄的工具,却忘了最高法院是守护宪法的最后一道防线。即便是他亲手提名的大法官,在法律与个人恩怨面前,也选择了坚守制度底线。这一幕恰似政治版的“滑铁卢”,特朗普败的不只是一项关税政策,更是其“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的政治逻辑。
无论最高法院最终裁决结果如何,这场博弈都已划定了新的权力边界。总统权力再大,也不能越过宪法的红线;所谓的“国家安全”,不能成为滥用权力的遮羞布。特朗普想用关税掌控经济命脉、标榜“和平缔造者”形象的算盘,正在被法律、经济规律和民众的真实体验一一击碎。这场闹剧般的关税风波,最终会让更多人看清一个真相:任何违背制度本质、脱离经济规律的政治冒险,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美国的政治裂痕与经济困境,在这场关税之争中被暴露无遗,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那个曾经宣称“用关税结束战争”的总统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