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是一个看似强大,实际上却非常虚弱的国家。双头鹰展翅,目光炯炯,既望向西方,又眺望东方。俄罗斯的国徽正好象征了这个国家内部深处的矛盾与撕裂。向西,它在乌克兰的困境中步履蹒跚,昔日的强大军力如今也蒙上了灰尘;而向东,它却仿佛依然强势,引得邻国部署重兵,区域大国与它之间互相博弈。这种明显的反差,构成了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一幅奇特景象。然而,这种“西弱东强”的表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地缘政治和历史逻辑呢?静夜史认为,俄罗斯在西方的失败正是其国力衰退的真实写照,而它在东方的“强势”,则不过是一个精心打造的战略假象,根基脆弱,难以抵挡时代的洪流。
俄罗斯在欧洲方向的“脆弱”,并不是从乌克兰战争开始的,而是其长期地缘政治问题和国力衰退的必然结果。首先,俄罗斯的核心地带一直位于东欧平原。莫斯科、圣彼得堡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直接暴露在西部边界,缺乏有效的天然屏障。历史上,不论是拿破仑的铁骑,还是希特勒的装甲部队,都曾直捣莫斯科。这种地理上的不安全感,造就了俄罗斯对西部边界的焦虑,也使得它极力追求拥有缓冲区的战略需求。
然而,随着北约与欧盟的东扩,俄罗斯传统的战略缓冲带逐渐被压缩,尤其是失去乌克兰后,莫斯科感到生死存亡的威胁。于是,俄罗斯在2022年发动的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实质上是一次战略焦虑下的绝望反击。但这一反击低估了自己的军事现代化程度、乌克兰的抵抗意志,以及西方的援助力度。战场上的僵局和俄罗斯遭遇的损失,揭示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信息化、精确打击以及协同作战等方面的明显短板,以及其经济难以支撑长时间、高强度的现代化混合战争。
其次,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失衡与对外依赖是其在西方面前脆弱的关键原因。普京时代的“崛起”大多依赖于能源价格的高涨,俄罗斯作为“能源超级大国”的身份掩盖了其制造业萎缩、科技创新乏力、经济结构单一等深层危机。每当国际油价波动或西方施行严厉制裁,俄罗斯经济的脆弱性便暴露无遗。尤其是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制裁,尽管短期内俄罗斯经济未彻底崩溃,但这些制裁对其未来发展潜力的侵蚀是深远且持久的——技术封锁、人才流失、重要设备无法进口等问题,正不断削弱其经济基础。
可以说,一个无法融入全球科技和金融体系的国家,其综合国力的发展潜力已然有限。在面对一个统一、富裕且技术先进的西方联盟时,俄罗斯的经济、科技、金融等各方面实力与之相比,毫无优势。在这种不对称的对抗下,俄罗斯经济的韧性正受到极限考验。
再者,俄罗斯的文化认同和历史包袱加剧了其在西线的孤立。俄罗斯在“我们到底是欧洲人,还是独特的欧亚文明”这一问题上徘徊不定。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旨在使俄罗斯融入欧洲,但其庞大的体量、东正教的独特传统以及威权政治模式,始终使其与欧洲主流文明格格不入。这种认同的撕裂,使得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时常在依附、模仿、对抗与疏远中摇摆。如今的冲突,除了地缘利益的博弈,某种程度上也表现为文化认同的激烈对立。俄罗斯在欧洲缺乏真正的盟友,在面对西方统一阵营时,其“硬实力”显得苍白无力。
相比于西线的窘境,俄罗斯在东方似乎依然保持着“强势”,甚至能够迫使远超自己的中国在北方部署大量军力。然而,静夜史认为,这种“强势”更多是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幻象,支撑它的根基并不牢固。
首先,俄罗斯长期以来的历史惯性和心理优越感塑造了它对东方的态度。从沙皇时代开始,俄罗斯就将扩展领土的主要方向之一定向东方。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它从清帝国手中夺取了大片土地,这段历史使得俄罗斯对东方国家保持某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尽管如今力量对比早已发生了逆转,但这种历史带来的优越感依然影响着它的外交行为,俄罗斯常在处理与东方邻国的关系时表现出过于自信,甚至强硬。它似乎认为,东方国家无法与西方势力相比,因此在外交行动上,俄罗斯刻意维持着“强势”的外表,用以弥补在西方的失败。
其次,中国的战略选择为俄罗斯提供了支撑。在美国及其盟国对中国的围堵下,中国将中美对抗视为其首要战略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稳定而非敌对的北方邻国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因此,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中国没有趁俄罗斯在西方陷入困境时加以打压,反而加强了与俄罗斯在能源、贸易、安全等领域的合作。这为俄罗斯提供了重要支撑,使其得以集中更多资源应对西方压力,并在东方借助与中国的关系提升其地区影响力。
简言之,是中国出于自身战略需要的“容忍”政策,为俄罗斯在东方“强势”的假象提供了平台。俄罗斯也巧妙地利用这一点,扮演着一个看似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角色。
再者,俄罗斯在与印度、越南、朝鲜等国家的互动中,更多的是短期利益的交换。对印度,俄罗斯是传统的武器供应国,并在中美博弈中起到平衡作用;对越南,俄罗斯则可能成为制衡中国的潜在力量;对朝鲜,它则可能是突破国际孤立的支持者。这些合作关系基本是基于工具性和互利的,而非深层次的战略共识。一旦俄罗斯无法继续提供先进的武器、能源或国际支持,这些关系就可能迅速崩塌。
静夜史认为,俄罗斯的真实国力已经无法支撑其作为全球大国的野心。在西方,它的“弱”是体系性的、根本性的;在东方,它的“强”不过是策略性的、依赖性的、机会主义的。
俄罗斯长期依赖资源出口,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人口危机、基础设施老化、与西方脱钩后的科技停滞,这些因素都极大地限制了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乌克兰战争更加突显了这一点,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在消耗战和西方技术封锁下,与顶级军事强国的差距不断拉大。
在东方的“强势”,高度依赖两个变量:一是中国的战略耐心与需求。二是俄罗斯是否还能继续为东方提供足够的“硬货”。如果中美关系发生根本变化,或者中国认为一个虚弱、分裂的俄罗斯更符合其长远利益时,当前的支撑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
因此,静夜史认为,当前中美博弈的大框架允许俄罗斯在东方“拉虎皮做大旗”。中国需要集中力量应对主要的战略对手——美国,因此对俄罗斯在远东的行为保持一定的战略容忍。但随着时间推移,历史的潮流会冲刷掉这些表面的强势。当东方的巨龙与西方的鹰酱争斗日益加剧时,那个曾经借战略伪装维持体面的双头鹰,终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清晰的现实:一个衰退的俄罗斯,将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欧亚大陆的真正位置,不再是一个能够主宰局势的强大国家,而是需要与强大邻国平等共处的区域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