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年,朱元璋迎来了一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他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痛彻心扉。自己从小看好、精心培养的接班人朱标,因病突然去世,留下的只是无尽的惆怅与悲痛。
朱标的离世彻底打乱了朱元璋的计划,也让他在巨大的悲伤中有些恍惚。作为太子的人选,如今首选已经不在,那在众多王子之中,谁才能继承皇位呢?二子朱樉自幼聪慧过人,英武不凡;三子朱棡威严且有智谋,长相气度不凡,颇有王者之风;四子朱棣则战功赫赫,对民间细事无所不知,深得民心,一直被朱元璋视为守护朱家王朝的重要支柱。
然而,就在外界以为朱元璋会在自己的儿子中选出继承人时,他却出乎所有人意料,直接越过儿子,决定将皇位传给长子朱标的儿子,也就是皇孙朱允炆。
朱元璋为何会选择朱允炆?这让人感到十分奇怪。毕竟,他的儿子们各个资质不凡,为何不从他们中选呢?如果说是因为儿子们不够可靠,这点倒还说得通。二子朱樉虽聪明,但常有过失,未必是理想的明君;三子朱棡智谋出众,却多疑残暴,容易因小事大发雷霆,也不适合坐上皇位。即便其他皇子各有不足,四子朱棣无疑是其中最优秀、最合适的人选:论战功,他有战功;论威望,他有威望;论能力,他一点也不逊色于朱元璋当年。那朱元璋为何仍选择了孙子呢?
其实,当时朱元璋的做法有其深意,也是为了维护大统。他曾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明确皇太子与其他皇子之间的区别,目的就是防止皇子为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如果朱标去世后,皇位传给其他皇子,反而可能加剧兄弟间的争斗。朱标虽死,但他尚有儿子,因此立朱允炆继承皇位,既合乎制度,也能名正言顺地延续嫡长子继承制。
此外,立朱允炆也带有朱元璋的深厚感情因素。作为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从小便在朱元璋眼中长大,他继承了父亲的许多优点,聪慧而孝顺,颇具仁君之风。朱元璋深信,国家未来的发展需要一位仁君坐镇,选择朱允炆,不仅是对家族的延续,也是对民众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