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戚继光还活着,他能抵挡住满清入侵吗?我们不妨类比历史上的一些著名将领:岳飞能打得过金兀术吗?李牧能守住赵国吗?高长恭能守住齐国的江山吗?明朝之所以被满清取代,并不是换一个将领就能解决的问题。当满清入关时,军力总计仅18万人,其中满八旗4万多,汉八旗2.6万,蒙八旗约2万,再加上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手下约1万人,蒙古援军约1万,外加吴三桂麾下5万兵力,总计也不过18万人。
那么当时大明王朝又有多少人呢?顺治八年,为了统一征收赋税,全国进行了丁口登记,记录在册的成年男性约1900多万。如果再算上未登记人口、妇女和老幼,整个明朝人口至少在8000多万。按这样的人口对比,满清的18万人几乎只是九牛一毛,连水里游几周都能被人覆盖。由此可见,满清能够夺取江山,并不是因为人数优势,而是明朝自身存在严重的问题。 大明王朝这棵大树,如果从根部就已经腐烂,再好的将领也难以挽救。即便把孙传庭、袁崇焕替换成戚继光,结局也不会改变。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明朝有充足的粮饷,孙传庭、卢象升这些将领完全可以帮大明平叛。可惜当时朝廷不仅缺钱缺粮,整个军队也已烂到根本。士兵连温饱都难以保障,更别说上战场为朝廷奋战了。 当年,内阁大臣徐光启在《皇明经世文编》中记录过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他巡查军营时发现,军营登记人数为10600人,而实际人数只有6837人,也就是说,将官们至少吃了四成空饷。而吴三桂的父亲更是坦白向崇祯皇帝汇报:册上兵力8万,实际人数仅三万余人,空饷比例超过一半。 面对如此情况,崇祯皇帝不仅没有惊讶,反而问吴襄:“这三万人的战力如何?”可见,吃空饷在当时军中是普遍现象,皇帝和朝廷对此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朝廷本就缺钱,三天两头拖欠军饷,各级将官又从中截留,能发到士兵手里的钱微乎其微。当年孙承宗去辽东时,看到士兵衣衫破烂如乞丐,才得知这些士兵已经很久没有领到粮饷,甚至把身上的衣服当作应急物资。如此腐朽的朝廷和军官体系,即便拥有百万雄兵又有何用?士兵连饭都吃不饱,又怎么可能去战场上拼命?戚继光再强也无济于事。再说戚家军的下场。万历年间,由于长期欠饷,戚家军向朝廷索要军饷,结果蓟州总兵王保等人竟屠杀手无寸铁的戚家军,将数百将士杀死,剩余部队被迫解散。戚家军当时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却遭受如此待遇,朝廷非但没有追究,反而嘉奖王保等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蓟州兵变”。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核心问题:第一,南北将士之间矛盾极大;第二,明朝朝廷为了省钱而腐败无能。这样一个腐朽的政权,如何指望将士为它卖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