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克罗夫斯克能否成功守住,关键在于能否作出正确的军事决策。军事专家斯维坦在接受“24频道”采访时提到,如果指挥部能够做出合适的决策,防御部队是完全有能力守住波克罗夫斯克-米尔诺赫拉德这个城市群的。波克罗夫斯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顿涅茨克西北约60公里处,是一个交通要冲,铁路和公路在这里交汇,乌军东部前线的补给都需要依赖这里。俄军一直觊觎这个战略位置已经很久了。
在战前,波克罗夫斯克的常住人口约为6万,现在只有1.2万人。这些剩下的人要么是驻守的守军,要么是坚定的居民,可见这里的战斗有多激烈。斯维坦指出,单纯地增加兵力并不能解决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看看当前的战场局势。
首先,俄军的战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强行推进。他们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小股渗透战术,通常是2到3人的小队,专门寻找乌军防线的漏洞,一旦找到机会,就迅速占领建筑物并固守。等到乌军反应过来,俄军的小股部队可能已经在防线后面形成新的威胁。这种战术比过去的疯狂轰炸要有效得多。过去,苏罗维金指挥下的俄军采取的是大规模空袭,几乎把一部分区域炸成废墟,但效果并不显著,反而遭到了广泛批评。如今,俄军采取了更为精准的渗透战术,效果大大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乌军增兵数千人,把他们分散到街道上,也只是成为活靶子,给俄军的无人机送人头。每天在低空飞行的无人机数量可能达到上千架,谁一旦暴露位置,谁就会立刻遭到攻击。靠堆积人数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再看一个实际的战例。2025年10月,俄军发动了一次装甲对决,企图通过29辆坦克和装甲车突破乌军防线,占领两个村庄。然而,乌军并没有采取传统的“人海战术”,而是依靠事先布设好的防御工事和雷区等待,利用无人机操作员远程控制,将俄军坦克的履带炸断,然后引导炮火进行打击。经过六个小时的激战,俄军损失了2辆坦克和12辆装甲车,攻势彻底失败。
另外,8月13日,乌军成功防守了俄军的47次进攻。这些成功的防守都证明,单纯依赖兵力根本行不通,合理的防御部署和战术才是关键。回顾之前的巴赫穆特战役,尽管战斗持续了9个月,最终还是未能守住城市,因为乌军前期依赖增兵硬扛,没有及时调整战术,导致补给线被俄军切断,无法持续作战。
相比之下,波克罗夫斯克并没有重蹈巴赫穆特的覆辙。乌军吸取了教训,及时作出调整。比如,当俄军企图在7月封锁补给线时,乌军立即改变了战术,通过远程布雷封锁渗透路线,同时增加了反无人机系统,成功将俄军堵在了东郊。这就是斯维坦所说的“正确决策”——不是单纯依赖人多,而是要精准部署,合理利用装备,制定有效的反制措施。
俄军虽然兵力庞大,但由于伤亡惨重,补充上来的新兵战斗力往往不强,进攻也频频受阻。比如,在8月,俄军原本计划改善前线形势,但仅仅隔天就被乌军反推,十天之内失去了185.6平方公里的领土。
这表明,只要乌军在决策上不出差错,抓住俄军攻坚能力较弱的弱点,完全有能力守住波克罗夫斯克。就像在赫尔松战役时,乌军没有拼人数,而是通过无人机与电子战部队的配合,将俄军逼回了第聂伯河东岸。这个策略同样可以在波克罗夫斯克使用。
现在,最关键的就是不能犯错误。比如,不要像某些战场那样把兵力全都集中在正面,而是要预留足够的机动预备队来应对俄军的渗透小组;无人机不仅仅用来侦察,还要与炮兵、步兵联动,形成有效的杀伤链;补给线也要设置多个备用路线,以防被俄军切断。
斯维坦的判断没有问题,波克罗夫斯克的防守关键在于智慧而非蛮力。只要指挥部能够做出清晰的判断,完全可以守住这个城市群。毕竟,俄军连一个近郊的小村庄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碰到经过充分准备的防御,哪怕人数再多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