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当今复杂的B2B销售环境中,您是否也曾面临这样的困境:您的产品方案明明领先,客户也表示认可,但最终却陷入“三家比价”的价格战泥潭?其根源往往并非您的销售技巧不佳,而是客户内部难以达成共识——平均每笔采购有5.4个决策参与者,各自为政,让最优方案止步于“足够好”的妥协。
这正是《挑战式客户》一书旨在解决的核心难题。作为风靡全球企业的销售宝典,它超越了传统的SPIN销售法,揭示了如何精准定位并赋能客户内部的“领路人”,以颠覆性洞见打破采购僵局,将销售从“关系驱动”升级为“价值共识驱动”。本书理论经IBM、思科等全球500强企业实战验证,为VUCA/BANI时代的销售团队提供了全新的增长引擎。
为此,我们特别刊发旷视科技总裁赵康先生的推荐序。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者,他将结合旷视的智能业务实战,深度剖析如何运用书中理念,化解客户共识难题,实现真正的价值共赢。
正文:
当高辉老师将《挑战式客户》送我初读时,我正忙于推进旷视智能业务的几个重点项目。本是抱着“审读译稿”的常规心态,却在翻页间屡屡驻足--那些关于 B2B 采购的洞见像一束光,刺破了我浸淫行业几十载习以为常的认知惯性。尤其第1章“客户共识的黑洞”,竟让我想起过往诸多项目的曲折:明明技术方案已领先同业,却卡在客户内部的拉扯里,最终让优质价值让位于低价选项。而书中“三家比价”与“B2B 采购中的 5.4个决策参与者理论”两个话题,恰恰道破了这背后的症结。
“三家比价”是企业采购的常态,表面是“稳妥决策”,实则让供应商陷人价格战,价值沦为陪衬。我早闻此现象,却未深究其中机制,直到书中数据击中我:每笔复杂交易里,客户内部平均有5.4个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且会同时接触至少两家供应商。这个数字既让我震惊,又似曾相识--旷视早年做智慧园区项目时,曾因客户方业务、技术、采购部门各执一词,采购流程反复停滞:更有甚者,决策小组最终只在“降风险、省成本”的保守目标上达成一致,我们精心设计的 AI能效方案,竟因“够用即可”的共识被搁置。这便是客户共识的黑暗面:当共识停留在“不出错”,创新便没了立足之地。
这让我重新审视旷视的市场实践。过去谈“理解客户”,总想着找“关键决策者”,但这本书让我清醒:如今 B2B采购面对的从不是单个人,而是多角色、多诉求的联合体--5.4个人的决策小组里,财务盯 ROI,技术抠兼容性,业务要落地效果,合规控风险,缺了任何一方的认同,再好的方案也会被搁置。原来复杂销售的本质,早已从“说服购买”升级为“帮客户达成购买共识”。就像书中说的,若没有内部动员与协同,客户只会选“各方不反对”的方案,而非“真正最优”的方案。
书中对“高质量采购”的诠释,更让我有共鸣。真正的采购不该是“标书+低价”定胜负,而应通过协同让优秀方案脱颖而出。这就要求供应商做“挑战式伙伴”--不仅挑战客户的固有思维,更要帮他们联结内部声音。去年我们为一家车企做智能物流改造,初期客户采购部只想要“替换旧设备”,我们没顺着走,而是拉着业务、财务相关人员一起算“库存周转效率提升 30% 能省多少成本”,又让技术团队参与系统兼容性测试。最后客户意识到,他们要的不是设备,而是整个物流流程的数字化升级。这个项目能成,正是因为我们帮客户各角色达成了“共识”,让采购从“买卖”变成了“共创”。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挑战”的解读:挑战的不只是客户,更是我们自己的认知惰性。早年做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时,我们总觉得“技术好就够了”直到吃过几次亏才明白:客户有时也知道内部协同低效,只是缺一个“破局的契机”。销售人员若能以洞察引导客户正视问题,比如帮财务看到长期价值,帮技术打消安全顾虑,高质量共识就会出现。这种挑战不是强硬说服,而是做客户内部变革的催化剂。这正是书中“挑战式客户”的精髓。
合上书时,脑海中浮现出《孙子兵法》里的古训:“上下同欲者胜。”浸淫B2B 行业这些年,见过太多数字化、智能化“半成品”:技术方案再精良,若客户内部各执一词、供需双方各行其是,终会沦为“纸上谈兵”。《挑战式客户》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 B2B 销售中“共识”的真正分量--它不是简单的意见统一,而是让客户上下目标同向、我们与客户风雨同舟的合力。
我在这里将此书推荐与你,推荐给每一位在中国的B2B业务中砥砺前行的创业者。如今,智能化大潮汹涌,企业转型前路不乏迷雾,唯有以专业搭建共识桥梁,以协同凝聚破局力量,才能让优质方案走出标书、落地生根。毕竟,再复杂的采购困局、再深的协同鸿沟,只要上下同欲、风雨同舟,终能在数智化的征途上,共赴真正的价值共赢。
赵康
旷视科技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