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日本的主流媒体对中国技术的报道与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再是简短的客观陈述,而是充满了“震撼感”和深度关注。例如,日媒称中国汽车“10年跑完了他们50年的路”,并认为中国的航母技术“比预期快了十几年”。
虽然我们自己清楚国内的快速发展,但从曾经的技术强国口中听到这些话,带来的震撼感比任何自夸都更强烈。回想起来,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跟在后面学习”的角色了。 航母电磁弹射技术的突破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在航母电磁弹射技术上的进展。这个被认为是高端核心技术的项目,连美国都视为关键,且日本曾认为中国短期内无法完成。但2022年,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登上美国航母时,他还特意询问“中国真的能操作电磁弹射吗?”得到美国方面回答“操作人员还不行”后,才松了口气。 然而,日媒很快发现,中国不仅能造出航母,甚至已经能够操控这些高端技术。《每日新闻》在后来的报道中悄悄补充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进展比预期快,这让防卫省感到意外。” 更令日本感到压力的是,他们自己的电磁技术进展非常缓慢。尽管日本从2016年就开始研究舰载电磁轨道炮,但直到2023年才进行首次试验,仍然在电源小型化方面面临困境,预计要到2026年才能完成。而相比之下,中国的电磁弹射技术已经投入实际应用。日媒因此表示:“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突破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中国汽车的崛起 如果回到十年前,谁敢说日本汽车业会被中国超越呢?那时,丰田的混动技术、本田的发动机技术几乎是全球车企的“教科书”,东京车展更是日本汽车的专属舞台,丰田和本田的展台永远占据核心位置,媒体也总是强调“日本技术引领全球”。那时,日本学界还曾宣称:“汽车产业是日本的命脉,没有人能够撼动。” 然而,近年来这一切发生了变化。在2023年10月的东京车展上,中国比亚迪的展台前排起了长队,远远超过了丰田和本田的展区,观众纷纷体验新能源车的智能系统,大家不禁惊叹:“没想到中国车这么先进。” 更让日本车企感到不安的是,他们开始研究中国车企的“低价秘诀”。例如,在岐阜县一所废弃学校的体育馆里,摆满了比亚迪ATTO3和蔚来ET5的拆解零部件,来自日本中部的70多家零部件企业代表专门前来研讨,纷纷琢磨:“如何以如此低的成本生产这些电动驱动装置(E-Axle)?” 日媒还注意到,中国车企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2025年3月,《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指出,比亚迪、东风、广汽等车企已经在新能源汽车中嵌入了本土的AI大模型。例如,东风岚图的SUV可以实现自然语言对话,而广汽的车能“读取”用户的潜在需求。连日产、通用等合资车企也在赶紧接入中国的AI技术,为了能在新车上使用这些技术,日产的开发团队甚至在春节期间加班。 东京大学的教授丸川知雄在观看了中国电动车的模拟视频后,直言:“中国车将移动空间转变为生活空间,日本车则显得暗淡无光。”他进一步表示,中国电动车的年产量已经接近日本整个汽车产业的规模。从“被模仿”到“被研究”,日本媒体的语气中充满了震撼:“中国用10年跑完了日本50年的路。” 高铁与半导体领域的变化 不仅仅是汽车领域,中国在高铁和半导体领域也迎头赶上,给日本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曾几何时,日本的新干线凭借“技术领先”赢得了全球许多订单,泰国、澳大利亚的项目也都靠其技术优势获得。但如今,中国高铁已经成为全球的首选。 《日经亚洲评论》在2023年12月的报道中提到,雅万高铁开通仅两个月,就成功运送了70万人次,工作日的列车达40趟,上座率最高超过90%。乘客们惊讶于列车的安静和平稳,纷纷表示“不敢相信这么快就没有噪音”,当地媒体也大力称赞中国的技术。乘客更是表示:“这条铁路让我们对中国更有信心。” 雅万高铁原本是日本新干线看中的项目,如今却被中国高铁抢走了市场,此外,中国还拿下了阿根廷圣马丁线和埃及斋月十日城轻轨等多个订单,日媒无奈地写道:“中国高铁用实力夺取了市场。” 半导体领域的变化更令日媒感到震惊。调研显示,中国不仅在碳化硅领域建立了完整的本土生态,成熟的芯片生产能力也在迅速增长。曾经的“追随者”如今已经成为价格的制定者,日媒坦言:“中国的价格战让全球都感受到了冲击。” 总结 从东京车展上的排队人群,到雅万高铁的高上座率,再到半导体价格的波动,日本媒体的报道越来越认真地反映出中国的强势崛起。曾经“跟在后面学习”的中国,如今已在多个领域成为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