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严禁将手机带入课堂,为何要三令五申?
创始人
2025-10-26 13:00:32

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明确规定“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该举措迅速引发社会关注,登上热搜。

事实上,“禁止手机进课堂”并非全新政策。早在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已提出类似要求;2021年教育部再度明确,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放眼国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2023年呼吁全球中小学禁止智能手机。政策三令五申,相关讨论热度依旧不减,这折射出手机管理在落地执行和校外引导方面,仍是学校和家长面临的现实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措施》将“严禁手机进课堂”纳入“心理健康”框架下推进。它不仅划定行为底线,还提出“鼓励学生和家长开展‘息屏行动’”等倡议,并强化对未成年人网络内容的监管,体现了从源头干预的治理思路。

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共青团中央发布的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北京师范大学的调研表明,13.6%的未成年人日均上网超过3小时,4.1%存在重度成瘾倾向。过度依赖网络不仅损害视力、干扰作息,更易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此背景下,以“物理隔离”方式将手机阻隔于课堂之外,方法直接且见效快。

一纸禁令能规范校园内手机使用,却难以覆盖校园外广阔的数字空间。要真正提升未成年人的数字素养,仍需科学引导与社会协同。在防治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上,部分家长既未能以身作则,又疏于引导和监督,责任意识有待加强。《措施》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开展“息屏行动”,这一倡导虽非强制,但意义深远。比如,家庭可将每周的某一天设为“家庭息屏日”,或把每日的固定时段设为“家庭息屏时”,全家暂时放下电子设备,共同参与阅读、烹饪、运动或户外活动,用真实互动替代虚拟娱乐,以陪伴强化亲情纽带。

这一代孩子生长于数字时代,完全隔绝网络并不现实。因此,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与数字素养,才是治本之策。《措施》明确指出,要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各类信息,坚决遏制“贩卖焦虑”“诱导内卷”等违规行为。同时要持续净化网络环境,推广应用“未成年人模式”,加强动漫、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综艺和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管理。

划定“严禁”底线只是第一步,教育的深层使命在于培养学生驾驭数字洪流的能力。我们应超越物理隔绝思维,将数字素养、信息辨别与自我管理教育系统融入教学全程。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与科技健康共处——懂得何时该用、何时该停,从而在无人监督时也能做出正确选择。要让孩子深刻理解:人才是生活的主宰,工具永远服务于人的发展。

技术发展势不可挡。帮助孩子在数字时代学会正确自处,已成为一道必答的时代命题。回答这道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细致耕耘,以制度为基、以家庭为伴、以社会为翼,共同护航每一颗心灵的健康成长。(耿文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开源证券给予北汽蓝谷“买入”评... 每经AI快讯,开源证券10月25日发布研报称,给予北汽蓝谷(600733.SH,最新价:7.95元)...
仪式感、反差感、氛围感拉满了 ... 今年以来,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新场景、新体验不断涌现。年轻人的新消费需求也正成为市场重要的驱动力。...
暴雨、大雪、暴雪要来了!这些地... 今明两天,随着冷空气东移南下,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等地有较强降雪,华北、东北将出现明显降温,大部地区...
净化心灵的语录,给予心灵最深的...   当一个人说累的时候,或许是心累了,或许是人累了,便很想去安静,试着除去一天的浮躁,找一块安静的净...
福建:晴多雨少,一天两季,需及... 26日到28日,全省多云到阴,局部有小雨。由于晴多雨少的天气格局,27~30日我省大部分地区森林火险...